诗词之美,是这些诗词背后的人性之美。 请欣赏[唐]舆恭的《思母》:“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写的正是当下的时节——霜陨芦花。 诗人回忆:去年五月黄梅时节,家中粮断,白发老娘翘首盼儿归!出家人身无长物,只好典当袈裟籴米回家。 这“无复”两字,是诗眼所在。 当时境况清苦,但老母健在,孝心有托。现在柴扉冷落,已无亲人倚门,怎不令人泪湿衣衫? 正如钟嵘《诗品序》中所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这思念亡母之情,动人肺腑。 以细节入事状物,凸显人物个性,这在唐宋诗词中俯拾皆是。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写:“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请看,“涕泪满衣裳”,何其激动。继而“漫卷诗书喜欲狂”,欣喜溢于言表。再是“白日放歌须纵酒”,真的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了。 “涕泪”、“漫卷”、“放歌”、“纵酒”,用这些细节活脱脱地写出了,一位爱国诗人听到前线捷报后的狂喜形象。 [宋]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起始平平,如同白描,但细节多多:“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下半阙起首即入高调:“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却又立即切入现实场景:“夜阑风静縠纹平。”虽七字,却有三细节:夜深风停波不兴。 大手笔就在最后一句体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呼应了下半阙的首句,提升了全诗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清代况周颐的《蕙风词话》说:“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 这“动吾心者”,我想,就是人性之美吧。范伟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