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会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房子刚交付,就接到装修公司电话

慈溪破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抓获犯罪嫌疑人56名

慈溪警方查获遭泄露的个人信息。

    房子刚交付就接到装修公司的推销电话,相信很多市民都遭遇过这种令人愤恨的事情。近日,慈溪市公安局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56名,查获公民个人敏感信息数十万条。据介绍,仅本案查获情况就表明,每5名慈溪人中,就有1人的公民个人敏感信息被泄露。这些信息不仅有公民的姓名、电话,甚至其所购置房屋的楼号、单元、房号都一清二楚。

    疑惑:个人信息为何被“精准”泄露

    “你好,你在××小区的房子装修了吗?我们公司最近有优惠活动,有兴趣的话可以来看一下。”今年夏天,许多在慈溪购房的业主,接二连三地收到无数个装修公司、建材公司的推销电话。

    “几天前才交付的房子,就有装修公司打来推销电话,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在慈溪当地的网络论坛上,不断有网友发出类似的帖子,大家都很奇怪,装修公司是如何“这么精准”地找到自己的?

    此事引起慈溪市公安局网警大队民警的注意。去年,网警大队就办理过一起与房产相关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这次,民警选了一家入行不久的装修公司入手,挖出一条公民信息贩卖链,某小区物业经理卢某浮出水面。

    通过对卢某这个“内鬼”的深挖,十多家向其购买信息的装修公司出现在办案民警面前;继续侦查、挖掘,这十多家装修公司不仅从卢某手中购买公民个人信息,还通过其他渠道购买。

    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一点点剥离,经过深度挖掘,网警大队联合刑侦大队以及多个派出所,从9月起陆续组织了3次集中抓捕,目前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6名(其中8人是“内鬼”),查获公民个人敏感信息数十万条。

    “在侦查中我们发现,泄露的信息不仅限于慈溪一地,还涉及宁波市区的多个小区。”办案民警介绍说。

    交易:近千条业主信息,售价5000元

    办案民警告诉记者,根据调查,信息泄露的源头多为物业管理人员、中介商,还有个别房管部门工作人员。查获的8名“内鬼”多来自物业公司,他们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售卖小区业主的个人信息谋利。

    1份名单、近千条业主信息,售价5000元,这是“内鬼”黄某和买家徐某交易的价码。黄某是房管部门工作人员,他和同单位的离职人员许某里应外合,去年起贩卖个人信息。黄某还和买家约法三章,如果通过自己提供的信息成功揽下装修生意,买家还要再付一笔“提成”。民警表示,“提成”是买方捆绑“内鬼”的最好方式,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业主的姓名、电话,甚至其所购置房屋的楼号、单元、房号等信息,被源源不断输送到装修公司、建材公司那里。

    据统计,黄某和许某两人陆续泄露了近十万条个人信息,共敛财10万多元。被抓捕后,黄某也坦言,自己知道泄露个人信息是违法的,也曾听闻公安机关在打击而收手,但“卖信息来钱快”,想着风头过了,忍不住还是再次出手,最终被警方抓获。

    买家:只要有1人下单,买信息的费用就收回来了

    在装修、建材行业,买卖公民个人信息俨然成为一项“潜规则”,对于上述行业的销售人员而言,手持业主个人信息进行“精准”推销,显然可以事半功倍。建材公司、相关家居物品供应商等“下游”行业,也与装修公司保持密切联系,房屋装修到什么阶段了、业主需要考虑购置哪些家居物品了……相应的供应商就会在合适的时机,给业主打来电话。

    王某、谢某、柯某三人是同一家装修公司的销售经理,手下各有一个销售小组。三人多次联手或自行从他人手中购买公民个人信息。393条信息,售价3500元,价格虽然有点贵,但在他们看来,393人中只要有1人下单,买信息的费用就收回来了,更何况这些信息还能再卖给同行或是建材公司等“下游”行业销售人员。就这样,公民信息很快从几个人的手中流转至数十人、数百人甚至上万人的手中。多次流转,公民也就越来越没有隐私可言。

    警方:非牟利泄露个人信息,也会构成犯罪

    有人是知法犯法,为了牟利而泄露公民个人信息,也有人是稀里糊涂入了套,比如说物管人员余某。

    余某是慈溪古塘街道某小区物业管理员,和业主打交道是职责所在。小区有一名业主在装修公司工作,经常和余某谈天说地,两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当对方向余某讨要该小区业主名单时,余某有些犹豫,但碍于面子和往日的交情,经不住对方的百般劝说,把100多条小区业主名单交到对方手中。

    “我没有收钱,我以为不收钱就没有关系。”余某说。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所掌握的信息属于公民财产信息。办案民警说,对于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等个人敏感信息,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50条以上,即可构成犯罪。 记者 吴震宁 通讯员 叶吟泠 冯罗鑫 文/摄

    ■快评

    揪“鬼”究竟有多难

    别说是房子才交付就马上接到了装修公司的电话,还没有交付就接到多个电话的也多了去了,可那又怎样?治理了这么些年,市民“耳根清净”的日子仍屈指可数——就在昨天,笔者还接到过分别以9577、151、186带头的4个商铺、楼盘以及贷款推销电话。像慈溪公安那样动真格的,还真不多见。人们不禁要问:揪出那些非法泄露、买卖以及使用个人信息的“内鬼”“外鬼”,究竟有多难?

    尽管专门用以保护个人信息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尚在制订中,但在“宪法”“刑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条款中,有关个人隐私保护的规定,足以制裁许多泄露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而且,从那些明目张胆的推销电话中,顺藤摸瓜揪出背后的“鬼”,并不是什么疑难案件。可除非是遇到因信息泄露酿成命案或“120被楼盘推销电话打爆”之类的“惊天大案”,这类事件很少被“较真”,更谈不上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否则,推销电话就不至于至今仍然如此“嚣张”。

    因信息泄露频发而被不依不饶地骚扰了那么多年,许多市民实际上已无奈到了“麻木”的程度——看到陌生电话号要么干脆不接,要么一听就直接挂机,已很少想到投诉。这次,慈溪公安对房产、物业等行业乱象的亮剑行动,让人们再次看到了破解这种痼疾的希望:铲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产业链条“不难”,也并非“不能”,只要摒弃“不为”,信息泄露和推销电话满天飞的乱象终有被遏制的一天。胡晓新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