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与浙江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我市举行,全国专家学者同研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学校课程实施的思路和对策。 宁波从2012年开始实施普高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实验区,宁波坚持以“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成长”为出发点,把课改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抓手,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之路。 抓顶层设计,明确课改方向 宁波先后出台《关于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意见》和《宁波市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三年提升行动计划》两个指导性文件,提出“立足多元培养,促进多样化发展”的课改理念,明确“重点建设、典型引路、错位发展”的课改思路,通过特色办学,引领学校发展方式和育人模式转型,朝着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2016年,与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宁波实验区,确定我市5个区县(市)为子实验区,20所学校为实验学校,有力地推动了课改工作。 目前,全市已全面实行必修课程分层、选修课程分类的走班教学,一批课改成果脱颖而出,学术型高中、学科特色高中、普职融通高中、国际教育高中等多类型、多样化办学格局逐渐形成。 抓关键环节,深化课改内涵 把课堂教学、学科课程体系和培养平台作为课改的关键,着重加以推进。持续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学科“疑难问题解决”大研讨,举办“新理念、新课程、新课堂”全市基础教学大型展示活动,开展“学为中心,先学后教”“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智慧课堂”等教学模式探索,“选择性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以高中各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建设为抓手,“一对一”指导学校制订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和选修课程纲要,16所普通高中学校入选省学科基地学校。 同时,全方位搭建个性化培养平台,多维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开展“科技新苗培养计划”“研究性学习课题”等行动,举办青少年创新大赛、创客大赛等赛事。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累计建成100个市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014年,建成市学生职业体验拓展中心,专门服务中小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 抓组织统筹,强化课改保障 坚持资源配置向课程改革倾斜,逐步提升教师培训、选课走班设施与设备等方面的课程保障力度。 市教育局每年安排600万元课改专项资金,以35个市级课改创新项目等形式,扶持引导全市普通高中课改,各区县(市)按比例配套。在市直属普通高中层面,市教育局每校每年投入100-200万元不等,用于学校特色建设。 同时,面向校长、骨干教师和教研人员这3个课改关键群体,分层次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师全员培训,促进广大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改执行力。 在课改政策强有力的推动下,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从怎样教的思考转变为怎样教和教什么一并思考,从教材的研究转变为课程的研究,从提供统一单一的教学转变为提供多样的可选择的教学,教育家型的校长逐渐形成。 抓配套改革,凝聚课改合力 为确保课改工作落实落地,持续深化中考中招配套改革。先后建立高中学校多元化录取机制,优化保送生政策,完善特长生升学和学校特色项目建设互动机制。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中,加强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的考察,逐步实施英语听说能力自动化考试,增加社会政治学科分值。 同时,为了进一步引导工作发挥学校自主、多样化办学,组建了宁波教育评估院,对普通高中发展性评估,进行第三方教育满意度调查,推动各校积极创建特色示范学校。 如今,我市形成了一批特色示范学校和特色性示范项目。全市已建设市级精品选修课程283门,省级精品课程181门,课程开发的数量和质量都位居全省前列;在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中,宁波市获得1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占全省三分之一。吴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