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见人,写出一手工整好字的黄淑君虽已85岁高龄,但提笔时,简单的站姿也能看出她的精气神。黄淑君出生于浙江嵊州,自幼爱好书画,多年来从事工艺品的创新设计工作,是不可多得的女书法家,她个性低调,但作品却真见功底,一幅幅苍劲有力的楷书跃然纸上,让人不得不感叹好字经得住时光的检验。 热爱书法的“假小子” 30年前,整个鄞州鲜见女性书法家,黄淑君算其中一个。而成为女性书法家的原因与她的童年息息相关。 六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了写字的作业,全班所有同学的作品中,黄淑君写的16个字获得了15个红圈,红圈代表写得规范又好看。不像其他女孩子喜欢课后玩布娃娃、玩编织,她一心喜欢书法,也就不太在意打扮。那时,黄淑君爱去一家酱油店门口驻足,因为店里有一张她偶像——著名表演艺术家范瑞娟的照片。照片里的范瑞娟剪短发,戴领带,一副干练的男装打扮,让黄淑君喜欢不已。于是她也学着穿起中山装,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走路、写字、举手投足无不透露出一些阳刚之气。 成年以后,她也从未梳过辫子、烫过头发,戴过耳环,甚至没穿过高跟鞋。性格使然,黄淑君写出来的字也是英气勃勃,呼之欲出。 很多单位的门匾题字都出自她手 上世纪80年代,黄淑君调入宁波工艺品厂担任设计室主任,设计各种水果、动物图案的地毯、靠垫、竹串茶垫等远销日本、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深受外商青睐,为工艺出口贸易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因为从事设计工作,黄淑君经常到外面搜集素材,过程中不乏看到许多新奇漂亮的字体,她都记在心里,回到家再把字体重新写在纸上。1984年,有一幅“宝藏”二字是黄淑君在一间寺庙里看到的,当她写在纸上后投稿,像极了原来的字体,最后获得鄞州书法比赛一等奖。 于是,黄淑君在业内有了名气,很多单位门匾题字都会找她。那时候还没有打印机,也没有艺术字软件,黄淑君先用毛笔写在纸上,再放大固定,最后喷漆。数不清的招牌门匾都出自她的手笔。 越剧是人生第二爱好 黄淑君出生于越剧之乡的嵊州黄泽,除了书法,越剧是她的第二爱好。 1958年一调到宁波,黄淑君刚放下行李就到处询问剧院在什么地方,手持一张丁级票,坐在楼上紧挨戏台的角落里,仅仅能看到前半个戏台,为了不枉此行,她只好摸索着走到戏台正对面的通道上过了一把戏瘾。 到了古稀之年,家里常备大量越剧碟片,流派纷呈。闲时与家人共赏,与儿孙同乐。“越剧可以说是陪伴我一路成长。越剧美在悠扬的唱腔,正如书法般行云流水,百转千回,两者有共通之处。” 与老同学手写书信往来8年 让黄淑君难忘的还有青葱岁月时一起学习的老同学。2010年开始,黄淑君与同学“燕然”重建联系,8年间,两人手写书信不少于100封,火车票16张,8次送往迎来,不忘曾经的同窗姐妹情。 黄淑君在信中写道:“发明书信的人真了不起,信可以是任何人对话的替代,信能把嘴里说不出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 如今,许多老同学身体也没有往日硬朗,见面成了难题,黄淑君用书法来寄托思念。前不久有一位老同学找到黄淑君说希望她帮忙写一幅“福寿康健”,黄淑君试了好几次,发现写得并不满意,于是她又写了一幅“虚怀若谷”,字里行间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最后老同学非常满意,并把字裱好,放在家中勉励自己。就如黄淑君说的那样,书法情感纯粹,让人倍加珍惜身边的事物。记者 徐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