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心同行 乐享志愿

慈溪附海新市民成志愿服务中坚力量

志愿服务队队员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一大早上街去帮助文明交通劝导、下班了就赶到村里义务清理环境卫生、晚饭后还得去当“老娘舅”调解矛盾……这些事情,在如今的慈溪附海镇,早已成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新市民们积极投身的志愿服务工作。

    在附海镇,这个外来人口比例远高于本地人口的花木之乡、小家电之城,在慈溪市首个新市民(少数民族)志愿服务站——向玲志愿服务站的引领下,一支由112位新市民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已然成为当地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

    融入新故乡 从默默无闻到志愿红人

    “大爷,这些易拉罐是可回收垃圾,那些有污渍的纸是不可回收垃圾,要把它们分别扔到相应的垃圾桶里!”昨天上午,4位慈溪新市民志愿者走进附海镇东海村高家片区,给老人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课,领头的就是新市民志愿服务之星、向玲志愿服务站的负责人向玲。

    21年前,苗族小伙向玲从湖南邵阳来到慈溪,8年后落户附海镇东海村。之后的整整13年,他靠着一颗热衷公益的心成为了老乡们眼中的楷模,被选为附海镇的最美“新东海人”。他还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真诚,从打工者成功转型成了一家小企业的老总。

    在完成了自身的融入和发展之后,向玲总觉得要为村里做点事。在村委会干部王孟灿的介绍下,向玲迈出了自己从事志愿者服务的第一步。“2013年,向玲主动找到我,说想为村里出点力,于是我们团支部搞活动就叫上他,他每次都积极参加。”东海村党总支副书记朱威迪对向玲的首次到访依然记忆犹新,“后来,村里设立了民情驿站,向玲成为其中唯一一位以新市民身份参与的义务协调员。去年台风来袭,他终于如愿被‘委以重任’,加入抗台第一线,真正开始了志愿旅程。”

    那次抗台,向玲不仅和村干部一起现场排摸危房,还主动转移安置新市民到自家的厂房,送吃的喝的,直到台风离去。向玲热心为村里服务的光荣事迹,为自己赢得了东海村民的广泛认可和赞扬,也在新市民心中树立起了“老大哥”的形象。从那以后,文明交通劝导、平安夜巡……处处都有他和一帮同样希望为乡里服务的新市民们的身影。

    独木成树林 更多新市民乐享志愿

    “虽然我在慈溪待了二十年,可以前总觉得自己只是个过客,毕竟这里不是家乡。但现在,我感受到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找到了和在老家一样的亲切和温情。”向玲说,这种对家乡的爱,让他在今年年初慈溪全市环境整治百日行动中完成了“独木成林”式的转变。

    今年年初,听说村里环境卫生整治任务艰巨,向玲延迟了工厂开工时间,召集了二三十位老乡参与环境整治。每天早晚,清扫垃圾成了他和老乡们的主要工作。在向玲的感召下,又经历了环境整治的艰辛体验,老乡们对环境保护有了深刻的理解,纷纷表示以后再也不乱扔垃圾,要做一个文明市民。

    正是看到身边这些新市民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也纷纷加入进来。不到一年的时间,来自贵州的马红,从一名普通的务工人员,成长为志愿者队伍中出色的“老娘舅”,调解新老市民劳资纠纷、家庭矛盾等;附海卫生院医生海丹丹是蒙古族人,来自辽宁阜新,作为志愿服务站的成员之一,从参政议政到圆桌夜谈,从日常义诊到民情恳谈会,她不但为医生群体发声议事,更为第二故乡的发展建言献策……

    至此,附海镇也通过探索以志愿服务为“红线”,以新市民(少数民族)志愿服务站为基点的社会基础新市民(少数民族)自治模式,积极引导新市民(少数民族)参与文明劝导、关爱弱势群体、五水共治、环境整治、民主协商等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了本地居民对他们的认同感,有效促进了新老市民的融合,成为了乡村善治的重要一环。

    记者 吴震宁 通讯员 潘晓晓 文/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