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裘明星手拿的就是当年和母亲的合影。 |
前天,裘明星偶然找到一张与母亲翁大花的合影,照片已经泛黄。“已经请村里90多岁的老人看过,确定照片里的人就是我的母亲。”裘明星说,照片拍摄于1944年,当时他不到2岁。这是“四明山妈妈”母子合影首次被发现。 翁大花被称为“四明山妈妈”,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1945年10月,时任新四军浙东纵队政治委员、浙东区党委书记的谭启龙与爱人严永洁奉命紧急北撤。当时,他的儿子谭大凯只有两个多月大。如果带着孩子撤离,路途迢迢,条件艰苦。如果留下,反动派一定不会放过襁褓中的孩子。面对这两难局面,翁大花站了出来,毅然决定把裘明星留给家人,自己带着大凯跟随部队北撤。 1949年全国解放,丈夫裘光土和家人在高兴之余等待着妻子翁大花回到四明山,一家人团聚。没想到,噩耗传来,翁大花在1947年病逝于沂蒙山区。裘明星说,后来家人才了解到,其实翁大花离开四明山那年就已经想好了,她不仅要照顾谭大凯,还要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离开家乡一年后,她参了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是裘光土第一次得知分别后妻子的信息,没想到却是死讯,抑制不住地嚎啕大哭。这一幕被年幼的裘明星深深地记在心里:“开始的时候,我对母亲又爱又恨。恨的是她生了我,却没有养育我,从小没有妈妈。我对母亲的印象,是从姨妈和父亲那里得来的。懂事后,我又非常敬佩她,为了革命事业舍小家顾大家。” 裘明星回忆,谭启龙后来在浙江工作时,曾派人来接他们父子去杭州,食宿都已经安排好了,但被他父亲婉拒了。过了一阵子,谭启龙又派人接翁大花的父亲去杭州。翁父在杭州住了一个多月,受到谭启龙夫妇的悉心照料。但翁父毕竟是劳作惯了的山里人,不习惯城市里的生活,不久后回到四明山老家。 尽管翁大花的家人最终都留在山坳里,没有去杭州投奔谭启龙,但两家早已成为亲人,谭启龙当裘明星是自己的儿子,裘明星管谭启龙叫“爸爸”。再后来,谭启龙带着谭大凯到四明山认亲,要让谭大凯永远记住翁妈妈的哺育之恩,永远不要忘四明山下还有一个亲兄弟。 谭启龙逝世后,没有把骨灰埋在家乡,而是与一些老红军一起葬在四明山下。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至今仍在四明大地传诵。 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母亲,今年6月,翁大花所在的余姚陆埠裘岙村建起一座“四明山妈妈”群雕。雕像主角是一位短发年轻妈妈,她怀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眼神中满是慈爱和坚定,背后是新四军战士与四明山群众依依惜别的场景。 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吴大庆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