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女教师扎根山村27年 家长都想把孩子塞进她班里

不久前,作为唯一一位乡村教师,上榜“宁波市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她力量”

梅老师利用课间给学生答疑解惑。通讯员供图

    宁海县桑洲中学是一所农村初中。梅建芳老师1991年走上教育岗位,27年来,一直坚守在农村学校。仅在桑洲中学,她这一呆就是22年。期间,她曾有多次机会调到离家更近的城区学校,可每次都放弃了。如今,她成了学校最炙手可热的“名师”,家长们都非常渴望孩子能进入梅老师的班里读书。

    不久前,在由宁波市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宁波市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她力量”评选中,梅老师入选其中。在上榜的一摞子公司总经理、集团董事长中,梅老师是个“另类”,作为唯一一位扎根乡村的农村教师,她的敬业精神和职业匠心,令颁奖现场的每一个人为之动容。

    留在山里,只为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宁海县桑洲镇,位于该县西部山区,这里青山环抱着碧水,古风偕同乡韵,宁静而淳朴。梅老师的老家就在这个小镇上。因此,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每每看到班里的孩子,脑海里就会闪现出那个曾经渴望走出大山、梦想飞扬的自己。

    工作以后,梅老师的家安在县城,工作却在桑洲,两地相距30多公里。为了工作,她把三岁的女儿送进了全寄宿幼儿园,一寄就是三年。到了初中,为了能兼顾工作和家庭,硬是将可以读城区重点中学的女儿带到了她所任教的桑洲中学就读,这里的教育条件远不及城里学校。

    因为这个决定,家里还曾掀起一场风波。而这样做的原因,梅老师说:“我舍不得离开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班上的孩子啊,走在乡间的山路上,我心里特别踏实。”

    二十余年来,她有好几次机会调到城区更好一点的学校,和一直住在城区的家人团聚。可每次她都放弃了。

    梅老师喜欢爬山,也喜欢带学生去爬山。她和同学们都喜欢课文里那首现代诗——《在山的那边》:“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于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顶,而在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梅老师说,帮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跳出农门,是她最大的心愿。“我留在大山里,换来的是更多的人走出大山,我心里高兴啊。”

    关爱留守儿童,承担起“妈妈”的职责

    在桑州中学,梅老师的职务有很多,语文教师、班主任、生活指导。“妈妈”是孩子们给她的第二称呼。

    建建(化名)比班上其他孩子都要矮小,平时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也不太理想。为了解详细情况,梅老师绕着十多里的盘旋山路来到孩子家。交谈中梅老师得知,孩子的父亲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出走,全靠年近八旬的奶奶操持这个家,没有能力去管孩子的学习。看到这一情况,梅老师的心被深深打动。她和奶奶说完孩子的表现后,准备起身告辞。这时,老奶奶紧紧抓住她的手说:“我家孩子让你操心了,以后你就再多费心,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替老太婆好好看管他”。梅老师握住老人家的手说:“奶奶,你放心,建建就是我的孩子,以后就交给我了。”

    回到学校,梅老师又多了一个孩子,在生活、学习、思想上处处帮助、影响他。后来,这个孩子的学习进步很大,性格也开朗多了。冬至那天,奶奶特意托人带来亲手种的10斤糯米和两斤红豆,让梅老师熬粥暖暖身子。

    桑洲是个贫困乡镇,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甚至残疾儿童比例相对较多。面对山里诸多的留守儿童,梅老师肩上“妈妈”的职责挺重。孩子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就把孩子托付给她,有钱的留下生活费,没钱的由她先垫上。在学校的食堂里,一张大餐桌坐着她和孩子们,亲切的就像一家人,谁该理发了,谁该换洗衣服了,她都挨个叮嘱……

    有一次,梅老师去一个村里家访,每到一处家长都非常热情地挽留她吃点心,盛情难却,弄得她左右为难,一个上午下来,梅老师竟吃了11个鸡蛋。

    赢得好口碑,成家长最仰慕的老师

    多年扎根农村教育,村里的学生家长都认识了这位好老师,家长提前找到学校“预约”梅老师的事每年都会发生。

    轮到梅老师教初一时,总有几十位初一新生家长来找她,希望把孩子放在梅老师的班里。理由很简单:在梅老师班里做学生是一件幸福的事,既享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又可以汲取心灵成长的力量,过着愉快的学习生活。但是,学校必须在分班时“一碗水端平”,面对众多家长渴求的目光,学校征询梅老师的意见,成立了以她为导师的班主任培训团队,她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同事。

    梅老师在桑洲镇初中教了22年语文,也做了20余年班主任,所带班级每学期都被评为“优秀班级”。“热爱每一位学生”是管理班级的秘诀。她特别注意从小事中发现学生的亮点,特别是对后进生,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打击,抓住机会给予“爱心”教育。

    她积极探索学科的教学创新,因材施教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向课堂要效益,在生活中学语文,不死板做题,除了必要的作业,课外作业尽量少,平时不考试,让学生轻松愉快学习。她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辅导的作文、演讲、阅读等竞赛也常常获奖。

    对于现在的生活,梅老师非常知足。“当你爱着学生的同时也会收获他们的关爱。当学生给我买一根棒棒糖,或者掰开一只桔子分我一半,我觉得特别幸福,这是城里的老师无法体会的。”

    吴彦 王小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