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作为“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包起帆荣膺“改革先锋”称号。现年67岁的包起帆履历丰富,做过码头一线装卸工、机修工,担任过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市政府参事,现在是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不过,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抓斗大王”,以“抓斗大王包起帆”为名的连环画,在上海卖得很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读物。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工人,却在时代大潮中从生产第一线走到技术创新的舞台。”包起帆说,自己就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 一只可以“救命”的抓斗 1968年,17岁的包起帆初中尚未毕业就来到上海港木材装卸公司,成为一名装卸工,在上海港最大的木材码头从事装卸工作。 当时,木材装卸被工人称为“木老虎”。装卸时,工人到船舱中用钢丝把木材捆起来,再用吊机吊到舱外去。在木材堆里爬来爬去,危险如影随形。 包起帆记得,从他进港到1981年,13年间,他所在的码头死了11名工人,重伤和轻伤的工人多达546人。包起帆的左手大拇指至今留有一条伤疤,是被吊钩和木头卡伤留下的“礼物”。他一直琢磨,码头上的黄砂、石子都能用抓斗来抓,为什么不能用抓斗抓木材呢? 半工半读4年后,包起帆于1981年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毕业。接着,他抽空就往新华书店、图书馆跑,白天查找资料,晚上回家画图。半年多后,第一个木材抓斗终于从图纸变成了实物。 叉车第一次把抓斗送到码头,工人都围上来看热闹。有人问:“包起帆,你这个抓斗行不行啊?”当时,国外也没有类似抓木材的抓斗,大家心里都没底。当看到抓斗把12米长的原木抓上来时,包起帆流泪了。 自此,上海港木材装卸码头再没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同事都说,包起帆发明的可是“救命”的抓斗。这个消息传了出去,当时的交通部很快组织全国港口企业数百人到上海开现场会,介绍包起帆发明的抓斗;1984年,又专门发文向全国港口推广。 拿下几十个国内外奖项 接着,包起帆又发明了生铁抓斗、废钢抓斗。生铁抓斗一下子就把工人的劳动效率提高了8.8倍,废钢抓斗像手指一样灵活。1993年,废钢抓斗在法国巴黎国际展览会上获得金牌,评委称赞:“他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要用复杂的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中国人了不起!” 哪里不安全、哪里成本高,就在哪里动脑筋。短短几年下来,包起帆发明了五六十种大大小小的抓斗。这些成果实现了装卸工艺流程的变革,不仅推广到了全国的港口,还在铁路、电力、环卫、核能等30多个行业里得到广泛应用,并出口到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包起帆说,他走过的路,是一条改革开放40年来普通工人命运变迁的路。40年来,包起帆从一名初中文化程度的“老三届”成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一名普通的码头装卸工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创新道路上,以“非主流”的身份取得了许多人难以企及的成就——3次获得国家发明奖,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4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次获得日内瓦、巴黎、匹兹堡等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总要记得我们从哪里来” 包起帆自称是“宁波上海人”,自己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但父辈都是宁波人。包起帆有兄弟姐妹五人,家中排行第二,从小由外婆带大,刚读书时还是满口的宁波话。因为小时候吃的都是外婆做的菜,所以至今他仍对臭冬瓜、宁波烤菜、黄泥螺等宁波菜念念不忘,觉得最好吃的还是家乡菜。 卸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后,包起帆有了更多的时间,也和家乡宁波走得更近了。不断有从宁波来的老乡到上海,向他请教港务方面的问题。“家乡人,情感上总是亲的,能解答能帮忙的,都义不容辞。”包起帆说。 在老家镇海,包起帆有亲戚,他每年都会回乡扫墓、拜访亲戚、旅游散心。他说:“故乡的山山水水是自己的根,总要记得我们从哪里来。”记者 滕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