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加春向游客介绍老灯具。 |
本报讯(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吴志庆 张海明 文/摄) 一盏盏陈年老灯具,折射出历史的沧桑感。昨天上午,大榭开发区海韵社区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之“灯里看沧桑”老灯具展览活动,展出了30余件不同时代、不同款式、不同功能的老灯具。 这次展出的老灯具数量不多,但品相较完好,具有海岛渔村地域特色,曾经真真切切地出现在大榭岛的居民家中。收集收藏这批老灯具的是北仑区中医院退休医生胡加春。他指着展台娓娓道来,这几只灯盏是瓷的,碗、碟形油灯盏过去在普通人家是常见的,这盏双层樽式彩釉灯盏是有钱人家用的,这是桅灯、哨灯、汽油灯、方灯…… 在电灯普及之前,油盏灯一直是中国人最常用的灯具。油盏灯主要由灯盏、灯芯组成,用一只小碗盏或碟子放菜油或豆油,灯芯浸在油里,没有灯罩,其灯光极其微弱。前人的油灯用油从动物油逐渐改为植物油,近代又被火油(煤油)取代,灯芯也经历了草、棉线、多股棉线的变化过程。 上世纪60年代末,电灯开始在大榭岛普及,煤油灯光荣“下岗”。慈母夜晚把灯盏摆在床架上,在豆大的灯火下纳鞋底、缝补衣服的场景定格在年过八旬的居民王翠英的记忆深处。她感慨地说:“以前阿拉宁波人有一个梦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进出包车,如今都早就实现了。”如今在大榭岛,从节能灯到LED灯,一应俱全。 岁月如歌,这些老灯具记录了老百姓的过往生活,见证了时代变迁。退休医生胡加春对这些昔日的生产生活用品视之若宝,积极搜集寻找。他说:“这些具有大榭渔耕文化烙印的老灯具、老物件,不保护就永远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