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泥螺山上远望灰鳖洋。 胡白水 摄 |
胡白水 在金秋十月的一个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游览了慕名已久的澥浦泥螺山。 澥浦泥螺山,顾名思义,是在镇海区的澥浦镇,其准确位置是澥浦镇东北3.4公里的海陆交接处。澥浦镇是以古泄洪道澥浦而得名,在历史上是个著名的集镇和渔港,曾被称为“甬北重镇”、“镇北第一镇”。在唐大和二年(828)浦上架设了澥浦大桥,建桥集市。那时还未设置镇海区的前身定海县,澥浦当时隶属明州的鄮县。到了宋朝,在《宝庆四明志·定海卷》的县境图上,标有澥浦镇和澥浦港,这距今已有近790年了。又据元朝的《延祐志》记载,澥浦是渔舟聚集之地。清朝在此设有浙海税场和官盐署等机构。嘉庆年间(1796-1820),澥浦有大渔船约三百只,成立了维丰渔业公会,加强了渔业的行业管理。在光绪《浙江沿海图志》中,说澥浦有商船四十只和渔船一百八十只,市肆颇盛。1941年后,甬江被日本侵略军封锁,澥浦曾取代宁波港,船舶云集,商行林立达四年之久,后来还成为全省著名渔港之一,镇北慈东海产品交易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后,澥浦渔港淤积严重,渔业才一落千丈。 泥螺山东濒大海的这个海域原称龟鳖洋。这个龟鳖洋覆盖了镇海区与舟山群岛之间的整个海域,面积为161.74平方公里,自古至今为定海、宁波、上海等之航行要道和过去澥浦渔港的门户。据光绪《定海县志》记载,“龟鳖洋,县北。因龟、鳖两山得名”。又据光绪《镇海县志》中的寰海岛屿图所示,龟山在定海县城南,鳖山在岱山南。由于“灰”与“龟”是谐音,后来“龟鳖洋”就演变成现在的“灰鳖洋”。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澥浦(泥螺)山澥浦东海中”。这就是说,泥螺山原先为灰鳖洋中的一个岛屿。 原先为灰鳖洋中一个岛屿的泥螺山,过去因其形似当地盛产的海产品泥螺而得名。如今成了陆地上的一座山,我怎么看都看不到一点点泥螺的影子。可能是大自然沧海桑田的巨大力量,改变了泥螺山的原始形状;也可能是如今满山遍野的绿化植被,装扮了原先遍地岩石祼露的荒野小岛的外貌。反正我从山的西南面看过去,这座泥螺山倒蛮像一只南北向斜躺的大葫芦。 泥螺山并不大,其长0.75公里,宽0.33公里,占地面积约仅0.24平方公里。那天我游性正浓,在秋日丽阳的陪伴和习习海风的护送下,骑着自行车,不紧不慢地沿着泥螺山及其西边盘棋山的周边公路兜了一圈,也只化费了三十几分钟时间,若光算泥螺山,其方圆还要小一些呢。泥螺山也不高。这只“斜躺的大葫芦”,构成了泥螺山一低一高的南北两个山峰。据资料上说,泥螺山最高点的海拔为69.9米,我理解这可能指的是高一些的北峰。据此估测,泥螺山的另一个低一些的南峰,可能只有海拔40至50米。 登泥螺山的路有东西两条,我是从东坡的一条路上山的。东坡这条路,是可以开汽车的水泥路,它依着山坡缓缓上升到约海拔30米高的两峰之间的山岙上。山岙上有个三岔路口,向左是通往南峰的游步道,向右是通向北峰的游步道。我选择了先上北峰,便拐进了右通道。在穿过一段荆棘掩盖着的陡峭游步道后,就登上了泥螺山的最高峰。 泥螺山北峰最吸引人的景物就是泥螺山灯塔。这个已废弃不用了的灯塔,是一座形状为六角形、直径约4米、高约5米、上层六面各开有窗口的顶悬灯塔。这座用钢筋水泥混凝土建造的灯塔,整个造型除了简洁明快,还显得庄重古朴。在灯塔边上立有一块2011年2月公布的镇海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这多少增加了我对这个灯塔的敬重。可是此碑与别的相类似石碑不同,其背面却没有对此文物的介绍和说明文字,这又让我多少感到有些欠缺和遗憾。 后来我翻阅了一些资料,才对此灯塔的过去有了点约略的了解。泥螺山灯塔约建于1922年,当时灯塔是属于澥浦镇渔业公会,常住1名管理人员,承担对灯塔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到了20世纪70年代,澥浦渔港淤积,船只改航,灯塔遂废,始留作古迹保存。现在看来这个貌不惊人的废弃灯塔,在曾经的半个多世纪中,在无数个黑夜里,默默地为无数条南来北往经过灰鳖洋和进出澥浦渔港的船只,指明航道,确保航行安全,实在是功不可没,值得纪念。 从北峰原路下坡,穿过那个三岔路口,便踏上了通往南峰的游步道。这条游步道不陡不长,一晃就来到了南峰。在南峰上,首先映入我眼帘、让我兴奋的是一块2米多高的石碑。碑的正面刻有《镇海区滩涂围垦碑记》,背面刻有《泥螺山围垦工程简介》。这两篇碑文虽然简略了些,但通过它们,再参照一些资料,还是能了解一些镇海尤其是澥浦及泥螺山的海涂围垦历程。 镇海北面濒临浩瀚大海灰鳖洋,自古就有“唐涂宋滩”之称,据《镇海县志》记载,海涂围垦始于唐朝。此后便天人协力地开始了澥浦陆地再三拓展和泥螺山由岛变山的演变。 已列入镇海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澥浦镇老街东侧的澥浦月洞门,是澥浦围垦海涂遗留至今的古老遗迹。澥浦月洞门约建于元、明之间,是那时候澥浦出海泄洪的闸口。大约到了清康熙年间(1662-1722),浦口泥沙逐渐淤积严重,此闸口遂被废弃。在光绪七年(1881),人们还在月洞门两侧的沙碗塘上立了石碑,记载了此塘的建造历史。上文提到过的澥浦渔业公会,就建在此塘附近。 新中国成立后,加快加大了海涂围垦的步伐和规模。1964年动工,历经三年多时间,在澥浦岚山东麓建成3孔(后改造扩建为5孔)排涝出海闸,史称“澥浦老闸”。到40年后的2004年,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紧张施工,又完成了泥螺山围垦工程。该工程于澥浦老闸外面2公里多的海涂上,围筑了一条标准的钢筋水泥海塘,此塘以泥螺山及盘棋山为靠山,以泥螺山南麓为根基再建了8孔澥浦大闸。从此,灰鳖洋中的岛屿泥螺山,便成了陆地上的澥浦泥螺山。然而,围垦工程还在继续进行。我站在泥螺山顶上,循着南麓这座再建的澥浦大闸往外眺望,又看到了一条通往南边新泓口的标准海塘和一座崭新的10孔澥浦大闸,已建立在2.4公里外的海滩上。这真是向海要田,紧追不舍呀。 南峰石碑边上有座六角形的石亭,名曰“望海亭”。当我走进望海亭,凭着晴空万里的绝佳视觉效果,在东望遥远的海天相连处的时候,忽然想起了同学张红霞不久前讲述上泥螺山观日出的激动情景,她还展示了当时拍摄的一轮红日,在满天霞光下,从海平面下喷薄而出的精彩照片。我收回远望的视线,重新打量了这座望海亭后猜想,在泥螺山上能观日出,可能是当初建亭者始料未及的,否则一定会取亭名为“观日亭”。这虽然是建亭者的遗憾,却是游客们的荣幸。当我走出望海亭,沿着西坡游步道下山时,期望的是重游泥螺山观日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