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一社区出租房片区“脏乱差”的改变,得益于“让垃圾房像自家的厨房一样干净”口号的提出。记者 崔引 通讯员 贾默林 摄 |
来自四川的彭洪礼租住在镇海区蛟川街道中一社区出租房片区。1月1日,他迫不及待跑到社区,一口气交清了一年的房租,“我们这里的出租房很吃香,大家搬来之后都不肯搬走。” 出租房“行俏”,源自一句口号的提出:“让垃圾房像自家的厨房一样干净。” 这句口号刚提出来时,别说是租户,就连口号的提出者——镇海区蛟川街道中一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剑军心里都没底。 短短三年,旧貌换新颜。在赵剑军看来,背后的秘诀是对“破窗理论”的逆向应用。事实上,这是基层社会治理中“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 现场:有“烟火气”的整洁 中一社区出租房片区,是原中一村的拆迁过渡房,现基本用于出租。该片区共有8栋两层小楼,目前住有226户800余人,95%以上为外来务工人员。 干净、整洁,是该出租房片区给初来乍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水泥浇筑的路面见不到一张纸屑、一个烟蒂;汽车都停放在白线划出的车位上;垃圾房里,垃圾桶一字排开,桶身上看不到半点污渍。 在片区转了一圈,统一安装在屋檐下的晾衣架上的衣物挂得满满当当,但没有租户把衣物晾到其他地方;因为是阴天,没人晒被子,但租户说,若要晒就统一晒到8号楼前的固定晾被架上。 与众不同的是,该出租房片区的干净、整洁是带着“烟火气”的。几乎每家出租屋的窗台下都摆放有杂物,但都是肉眼可见的整齐,不堵塞楼道,也不占用路面等公共场地。 讲述:“从来没想过要搬走” 搬来之后不舍得搬走的租户,远不止彭洪礼一个。 同样来自四川的牟达菊早在2000年就已经到宁波务工,一直住在当时的中一村。中一村撤村改居后,她于2009年搬到了出租房片区。 “刚搬来时,感觉周边的环境跟老家差不多。”牟达菊回忆,当时没有水泥路面;电动车随处停放;地上经常可以看到烟头;衣物晾得到处都是,进出“钻裤裆”的尴尬时有发生…… 因为脏乱差,邻里之间也会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起争执。 失窃屡有发生。牟达菊说,有一次,她进家门不到5分钟,停在屋门口的电动车就被人“顺手牵羊”。 牟达菊说不清楚具体从哪一天或者哪一年开始,周边的环境有了变化,但她对变化有着切身且充满喜悦的体会:路面不见垃圾、烟蒂,身穿橘黄马甲的保洁员总在视线内“晃荡”,“就算有人想随地吐痰或者偷懒乱丢垃圾,也没有这个环境。” 最让牟达菊高兴的是,社区还出钱装了监控,实现360度无死角覆盖,“大大提升了安全感”。她还鼓动大学毕业的大女儿来镇海生活、发展。 变化:从丢垃圾开始的蜕变 中一社区出租房片区的变化始于2015年。当年,我市启动全市农村环境卫生百日整治攻坚战。 “明明有垃圾桶,有的租户丢垃圾时偏偏跟‘投篮’一样。”面对当时租户们的陋习,赵剑军想起了“破窗理论”,所谓“破窗理论”,就是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那我们就逆向思考,用干净、整洁的环境来倒逼租户们改掉这些陋习。”赵剑军说。 改变,就从丢垃圾开始。社区为出租房片区配备了三名保洁员,两名负责路面清洁,一名负责垃圾房、垃圾桶清洁,“保洁员对垃圾房、垃圾桶进行动态管理,一发现有污渍就及时清洗,一发现有人乱丢垃圾就马上提醒。” 陋习的改变没法一蹴而就。赵剑军回忆,差不多是在半年以后,他们惊喜地发现租户们的习惯开始发生改变,“不仅不再乱丢垃圾,就连自家门前的地面也扫得干干净净。” 尝到了整洁带来的甜头,租户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变得自觉起来。 秘诀:积极响应租户的诉求 如今,中一社区的出租房片区已经成了整个镇海区的农村出租房样板,吸引不少街道、社区来“取经”。 探究其背后的秘诀,赵剑军说,只有简单的一条,“第一时间满足群众的诉求。” 有些满足是和社区对租户的要求相辅相成的。比如片区里的晾衣架、晾被架都是社区统一上门安装的;比如电动车充电的设备、场所,也是社区统一安装、划定的;又比如划定的停车位远超过租户现拥有汽车数量。 有些满足是社区主动为租户考虑到的。去年3月的一天,临近半夜,有租户发现家中的网络断了,反馈给社区,社区对接的维修工随即上门修复。“日常维修的半小时响应,是我们对租户的承诺。”赵剑军说。 赵剑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2015年至今,社区为出租房片区环境的改造升级,投入了五六十万元的资金,换来的是房租、水电费100%按时上缴,还有租户们满满的安全感、幸福感,更有把社区当做自己家的归属感,“对社区来说,是小成本大回报,太划算了。”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贾墨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