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档案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1月0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代宁波的市舶司(一)

    胡白水

    市舶司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其中,市舶是指舶来品的买卖。我国市舶司创置于唐高宗显庆六年(661)的广州,终结于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被海关替代,持续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其中,在宋、元、明三朝最为兴旺,又在宋朝的制度和功能最为健全。

    宁波市舶司的设置,开始酝酿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四月,那时朝廷曾将设于杭州的两浙市舶司先移驻到定海县城,即现在镇海区的招宝山街道的甬江口,后又移驻到宁波城东南的奉化江边上。宁波的市舶司正式成立于北宋初期的真宗咸平元年至二年(998-999)间,并一直延续到元朝末期的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历经了宋和元这两个朝代的三百六十多年。在这两个朝代里,现在的宁波曾先后被称为明州和庆元,本文为了叙述上的方便,一律称为宁波。

    宁波市舶司的设置时间,虽然晚于广州市舶司三百三十多年,也比两浙市舶司迟了近二十年,但它的发展速度和重要地位,却立即脱颖而出。在设置后仅四五年,即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朝廷再次下诏规定,宁波与杭州、广州三市舶司并列为宋朝对东南亚诸国蕃商贸易的登记机构,因而宁波成了对外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到了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八月,朝廷再次规定:非明州市舶司而发过日本、高丽者,以违制论处。此时的宁波市舶司,又成了宋朝对高丽和日本贸易的唯一管理机构,独占宋朝外贸半边天,直至南宋结束。

    在元朝,也基本上保持了这样的格局。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元朝政府在攻取南宋都城临安之后不久,先后在泉州、宁波、上海、澉浦、广州、温州、杭州等设置了市舶司,但在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四月和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又先后将温州和上海、澉浦三个市舶司并入宁波市舶司,这无疑突显了宁波市舶司的地位。后来,经过四次短暂的禁止海外贸易后,到了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七月,元朝政府复立了泉州、广州和宁波三地市舶司,自此这三个市舶司一直是元朝重要的对外贸易管理机关,而宁波的市舶司更成了整个江浙地区海外贸易的唯一管理机构,并一直持续到元末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撤销宁波市舶司为止。

    为什么宁波的市舶司,如埋地的明珠,一旦出土便是光芒万丈呢?这是与宁波的三个优越条件所紧密联系的。

    宁波有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处于我国从北到南漫长海岸线的中部,外有舟山群岛挡风阻浪,是个天然良港;北上可通高丽、日本,又有季风助推,来往航程不过半月,速度极快;南下可接东南亚、阿拉伯,乃至远及印度洋西岸的非洲诸国;对国内,又可通过甬江、姚江,经过浙东运河,连接京杭大运河,进入中原,沿途直达南宋京城杭州、北宋京城开封和元大都北京城,交通运输十分便捷。东南亚、阿拉伯诸国,宁愿舍广州、泉州之近,而取宁波之远,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看上这条便捷的内陆运输线。

    宁波是个富庶之地,特别在唐末和五代以来,中原军阀连年混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吴越统治的两浙相对安定,休养生息,宁波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即使在南宋末期元军大批南下的改朝换代战争中,江浙之地也是受战争影响较小的地区,宁波经济仍然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这些都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丰富的物产商品和扎实的经济基础,如宁波盛产多种药材,可供出口的就达31种之多。

    宁波的造船业非常发达,是中国舟船文化的发详地。在唐代,宁波已经是全国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到了北宋后期,三江口设有官营造船场,史称“四明船场”或“明州船场”,船场总部设在旁边的战船街。当时,年造船达600艘,居全国之首。在镇海甬江口的招宝山下,也设有大型造船工场,多次出色完成为朝廷大员出洋所需的大型“神舟”的制造任务。宁波的市舶司也设有直属造船工场,更是直接保证了出洋商船的打造能力。这种发达的造船业,一直延续到清代。当时宁波为提供造船主材,以致附近的樟树几被砍尽绝迹。

    所以,宁波有此三大优势,必成对外贸易要冲,市舶司设置重地。

    宁波的市舶司看似属于经济领域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却深受国家内政外交等政治因素所制约而兴衰起伏。

    有三百十九年历史的赵宋王朝,依次遭受着辽、金、元的军事威胁,这是两宋时期最大的政治,也是宁波市舶司在这一期间兴衰曲折的最大原因。北宋初期,自宋太宗两次北伐失利后,宋朝对北方辽国的军事对峙完全处于守势;随后辽国又控制了高丽,更使宋廷对高丽的商贸有了担忧。于是,在真宗天禧五年(1021)至仁宗天圣三年(1025),朝廷停止了与高丽的贸易,第一次废除了宁波及杭州、广州的市舶司。

    在这种严峻的军事势态下,高丽国的战略地位就显得至关重要,深受敌我双方的重视。由此而调整对高丽的政策和策略,就直接影响到了宋丽的贸易和宁波的市舶司的正常运行。在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朝廷实施王安石变法新政,推行“联丽制辽”策略,宋丽贸易十分红火。但到了元丰八年(1085),神宗驾崩,哲宗继位,罢安石,废新政,推翻了“联丽制辽”策略,由此直接导致了杭州、宁波两市舶司于哲宗元祐五年(1090)第二次被废除,直到徽宗崇宁元年(1102)才被复置,废除时间长达十二年。

    南宋高宗建炎初年,金兵南下,“所过燔火一空”,两浙不少市舶场务遭到破坏,朝廷于是在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三月下诏,将杭州、宁波两市舶司降格为市舶务。在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五月,元军兵临京都杭州城下时,宋恭帝被迫下诏:“罢市舶分司,令通判任舶事”。宁波市舶司又被废除。

    但从另一方面看,随着北方辽国的南下,也扩大了宁波港和宁波市舶司的地位和作用。据《宋史· 高丽传》记载,“往时高丽人往反皆自登州,七年(即宋神宗宁熙七年,公元1074年),遣其臣金良鉴来言,欲远契丹,乞改途由明州诣阙”。高丽提出的这个要求,也符合当时宋朝的意愿,遂被批准。自此,宁波港才成了宋丽贸易的主要通道。

    在元朝,影响宁波的市舶司兴衰的外交政治,主要是中日两国的紧张关系和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侵扰。元朝的四次禁止海外贸易和四次废除宁波的市舶司的“四禁四废”,其中的两次是与日本及倭寇有关,另外两次是由元朝的内政调整而引起。

    元世祖忽必烈很有野心,他不满足于对南宋的征服,曾多次向海外大规模用兵扩展。这些向海外用兵,光从定海(即镇海)、宁波出发的就有三次。在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与世祖至元十八(1281)年,两次派大军从定海泛舟东渡,征讨日本;在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六月,又派大军在宁波“登舟涉海”,远征爪哇国。这些战争,不但将宁波港由原来的贸易港变成了军港,而且加重和引发了与日本和爪哇国的紧张关系。在这些战争期间,为了防止被征国利用外贸以商为谍窃取情报,元朝政府就实施了 “一禁一废”,到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十月,“成宗诏有司勿拘海舶,听其自便”才予结束。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以“禁商下海”进行了“二禁二废”,到武宗至大元年(1308)二月,“整治市舶司事”后而开禁。

    在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混杂于日商的倭寇与元朝官吏争吵,制造了焚掠宁波府城的事件。又在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正月,再次发生更为严重的冲突事件,“岛夷岁以土物互市,郡境吏卒侵渔之,不堪其忿,持所赍硫磺等药火城中,官府、故家、民居几尽”。不仅这样,倭商还在大白天手持利刃,杀害宁波官吏和百姓。这些事件,给宁波城和市民们造成了深重的灾难,震惊了朝野上下。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十月,江浙行省再次上奏要求加强宁波城区治安和沿海防御;枢密院官员也认为:“庆元与日本相接,且为倭商焚毁,宜如所请”。这可能就是导致“三禁三废”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年后,到了仁宗延祐元年(1314)七月,“诏开下番市舶之禁”,才解除海禁,复立宁波市舶提举司。

    第四次禁废,是从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四月,以英宗“罢市舶司,禁贾人下番”开始,以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三月,“复置市舶提举司于泉州、庆元、广东三路”而结束。

    这断断续续总共十二年的“四禁四废”,对宁波市舶司的兴衰还是有蛮大的影响。

    元朝的宁波市舶司,最后是在元末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也即元朝灭亡的前三年被撤销,这可能与朱明大军压境、方国珍义军占领沿海、元王朝岌岌可危的政治局面有关。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