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树林 1月2日清晨6点15分,13岁的惠聪床头的闹铃声第二次响起,长达一分钟的铃声并没有把他唤醒。这一天是元旦小长假后上学第一天,但惠聪依然疲惫不堪。“假期作业一点儿不少,现在临近期末了几乎每科老师都发了好几份卷子,孩子每天晚上都睡得挺晚,昨晚也是差不多11点才睡觉。”惠聪的爸爸赵先生说。 1月7日《中国青年报》 学生熬夜写作业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更是横亘在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个绕不开、躲不掉的“课题”。10年前,教育部就曾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和健康(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10个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9个小时,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8小时);而今,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公安部、民政部等九部门下发了与中小学生减负相关的通知,俗称“减负三十条”,再一次明确中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也足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负担之重,国家对减负的重视性之高吧。 压在孩子肩头沉重的书包、每天四五个小时写不完的作业、连轴转的补习辅导无疑就是当下众多中小学生的精准画像。此外,家长们无处安放的“陪作业焦虑”也广受关注,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作业问题时很容易丧失冷静,从而诱发亲子矛盾、家校矛盾的“故事”也在每天上演着。 “年年减负年年负!”减负虽然喊破了嗓子,但学生负担仍“涛声依旧”也是由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其中既有社会对人才综合评价不成熟的原因,也有家长集体性焦虑的缘故,更有校级间竞争产生的“剧场效应”,同时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负担加重监管乏力的体现。 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给孩子们一个充足的睡眠,顶层设计只是“布局谋篇”的引子,而要真正把学生负担减下去,全社会需切实改变“以分数论输赢”的传统思维,尽快摆脱“分数指挥棒”的约束,在社会上构筑起多元立体的人才评价体系;教师也应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改革,不要再陷入“教不够、题来凑”的窠臼;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利用家长会、微信交流群等载体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减少家庭自主增负,克服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群体性焦虑”。同时,希望更多的学校能遵循教育规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笔者更期望相关部门围绕“减负三十条”内容,主动深入到学生和家长之中,聆听他们的声音,对肆意加重学生负担,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行为进行处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让制度长出牙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