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肖克凡,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写作,著有长篇小说《鼠年》《原址》《机器》《生铁开花》《天津大码头》等,小说集《赌者》《你为谁守身如玉》《蓝色鸟》《爱情刀》等,散文随笔集《镜中的你和我》《一个人的野史》《人间素描》等。长篇小说《机器》曾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1月5日,肖克凡做客宁波图书馆新馆“天一讲堂”,主讲了《高科技时代的阅读》。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横批“耕读之家”。天津市作协副主席肖克凡说,在上世纪70年代,这是北方农村经常能看到的一副对联,这充分说明,读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根植于我们心灵深处的一种信念。问题是,迅猛发展的高科技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很大变化,如今阅读是怎么样的状况,我们又该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作为宁波图书馆新馆“天一讲堂”的第一讲,肖克凡携手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汪兆骞,就以上问题分享了他的个人感受。“这只是我一种感性的人生体验,并不是严谨的理论,某些说法甚至容易被驳倒,因为这纯粹是我的个人感受。”肖克凡特意说明。 以图像的方式获取知识犹如重返低幼状态 在当下的高科技时代,阅读方式和以往有哪些不同呢? 肖克凡说,我们从幼儿园开始接受教育,最初是看图识字,学了汉语拼音后,就不再通过图片来接受教育了。对此,儿童教育学有一个词叫“脱离图画”,简称“脱图”。“我的意思是,通过读图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是一种低幼状态,也是非常符合孩子心理的一个过程。”现如今呢,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图像、视频,“生活在图像海洋中的成年人似乎重返了低幼年代的读图生活,我们接受信息、获取知识、完成感性认知、形成理性的思维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图像这个形式来获得,即使伴随着文字,也只是滚动的字幕或简易的文字提示。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却不知不觉生活在一个低幼状态。” 肖克凡认为,以前我们阅读纸质书籍,跟现在看电子阅读器、微信、微博的图像和视频,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读纸质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属于自主的行为,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可以停下来思考,书在等你,你可以让自己驻足在字里行间,去品味、伤感,去潸然泪下;而图像时代,我们虽然同样也受到某种触动,但是你很难让它停下来,很难去细细品它,我们跟着它的节奏走,而它的节奏是以帧为单位的。这是两者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有可能改变人的性情。“我们常说社会很浮躁、生活节奏很快,这是不是跟图像越来越多地充满了我们的生活有关呢?” “有图有真相”的年代容易削弱想象力和质疑能力 图像越来越多,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种看不见的变化。 “图像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100%的。为什么说是100%呢?有一句话叫‘有图有真相’。面对图像,我们本能地认为它是真的,这就会丧失人最基本的能力——质疑。很多科学发明是在质疑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常年生活在‘有图有真相’的年代,质疑的能力肯定会被削弱。这是其一。其二是想象力的削弱。面对图像,你不需要想象,不需要思考,那我们的智力是否会衰退?” 肖克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小学二年级时,父亲买了个收音机,于是我从小就听袁阔成先生的评书,还有广播剧、电影剪辑等,这极大地调动和丰富了我的想象力。因为评书里,对张飞、罗成、马超、赵云的描述都是不一样的,我要跟着描述去想象这个人物是什么样子。我之所以现在成为一个作家,肯定跟那段生活经历有关。” 肖克凡看过一些这方面的资料,西方有专家对听声音长大的孩子和看图像长大的孩子进行了多项对比,最明显的差异在于想象力,后者远远不如前者。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特别看重想象力的肖克凡希望大家重视这一点。 此外,纸书的衍生物,如书签、书衣、藏书票等,都是生活情趣。“随着生活的富足,我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趣味。我觉得纸书不可能消亡,它极有可能成为一种高雅的生活行为,一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就(喜欢)读纸书。”肖克凡说。 不要被碎片淹没最好有一个阅读次序 对于高科技时代的阅读状况,肖克凡总结出了这些特点:纸质阅读被电子阅读取代;专门阅读被随时阅读取代;系统化阅读被碎片化阅读取代;深度阅读被浅层次阅读取代;兴趣带动型阅读被需求推动型阅读取代。对此,肖克凡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碎片化阅读最典型的坏毛病是,一觉醒来先看手机微信,微信的内容太庞杂了,哪出车祸了、怎么养生……信息量非常大,但都是碎片的。一圈看下来,都想不起得到了什么。这是因为缺乏系统性,我们被碎片所淹没了。那什么是系统化的阅读呢?比如,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接受的都是系统化的教育。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跟没读过书的人有什么不一样?最典型的不一样是他建立了思维方式,有一个合理的思维框架,所以凡事都能用比较理性的思维框架体系来思考和解决。为什么有人说话很有条理,有人说话颠三倒四?这就是系统性的问题。说话有条理的人能够自洽,就像作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系统化的阅读在大学里是最典型的,上大学就是接受系统化的教育,让你有一个思维的方式,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肖克凡建议,我们平时看书也要有一个阅读次序,尽量在某一个时段里追求读书系统化效应,这就可以自洽,而不是今天看动画、明天看伦理学。“当然,有人说书要读得宽一点、杂一点,这并不是对系统性阅读的否定。这是两个概念。” 肖克凡还建议,要养成深度阅读习惯。“深度的阅读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方向、目标,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丰富的人,能使我们做人更明白。” 本版撰稿 记者 俞素梅 摄影 记者 周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