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下考古队员在采集样品。 |
|
海底泥土中的青花瓷。 |
|
出水文物 |
历时6年多的发掘打捞,装载着千件文物的沉船成功出水。精美的文物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当年的水下考古面临哪些困难,使用了哪些黑科技?2012年6月,央视新闻频道曾在象山现场直播“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昨天21:52,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再次聚焦这艘清代沉船,讲述它重见天日的故事。 2014年7月12日,在距离陆地26海里、有“亚洲第一钓场”之称的象山县渔山列岛小白礁海域,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经过长达6年的辛苦工作,终于将“小白礁Ⅰ号”打捞出水。这艘沉船上有篆刻的商号印章、斑斓的五彩瓷、珍贵的青花瓷、名家制作的紫砂壶、铺满舱底的稀有钱币,乃至沉船本身也是极具研究价值的标本。2016年,“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项目从2011—2015年度全国4000余个水陆考古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我国考古学界最高质量奖项——“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海底石板“泄露”沉船位置 这档题为《“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纪实》的节目分上下两集,昨晚播出的上集讲述的是水下考古队员发现沉船的经过。 一望无际的海面之下,沉船在哪里?水下考古人员首先通过海底声呐探测,在发现疑似地点后,再潜入海底进行人工搜索。最先发现沉船大体位置的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队员罗鹏回忆了当年的情景,他说:“我在水底下以入水点为中心开始搜索,以往摸到的石头都是不规整的,而这个地方的石头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好像有一摞饼干倒掉的那种感觉,层层叠叠的,很规整。我当时就觉得,这些石头不是天然的礁石,好像是石板一类的东西,但是又不能确定。出水以后,我立即跟队里汇报了这一情况。” 第二天,水下考古队员又在距离石板附近两三米的地方发现了木料。队员们掀开覆盖在表面的泥沙、贝壳等物体,在手电筒光的照射下,一块大木头(船板)显现出来。 在后来的清理过程中,队员们还发现了一枚印章以及一些青花豆、青花碗等瓷器…… 抽沙时发现大量古钱币 为了准确掌握沉船的保存状况,找到确定沉船年代的标志性文物,考古队对沉船进行重点调查和试发掘。局部试掘是考古采取的通用办法,但水下考古有别于田野考古。在陆地上挖个坑,地层关系一目了然,然而在海底,情况很不一样。在水下挖坑,由于海流影响,泥沙会自动回填,再加上能见度很差,水下考古作业难上加难。 为了解决流沙自动回填的问题,考古队员采取了把挖出的泥沙马上抽取上来的办法,并对每次抽取上来的泥沙反复筛查,确保没有文物遗漏。在一次抽沙的过程中,考古队员意外发现了许多古钱币。除了“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清代钱币,还有日本的“宽永通宝”、越南的“景兴通宝”,以及西班牙的银币等。 水下提取了400多件文物 在试掘时,水下考古队员找到了船舱,舱室里掩埋在淤泥下的瓷器密密麻麻,数量一时无法估计。在提取这些珍贵的文物之前,队员们对整个环境拍照、录像、绘图记录,因为这里面很可能蕴含着重要的考古学信息。水下文物提取速度缓慢,在水压的作用下,器物之间结合得十分紧密。队员们在提取文物时力道要拿捏好,比如一个个小碗之间都有吸附力,如果使劲去拉、拽,碗很可能就破了。就这样,文物被小心翼翼地取出后,再慢慢清洗干净。 在水下,考古队员共提取出包括青花瓷碗、盘、碟、罐、灯盏、器盖在内的400余件文物。历经近200年海水的冲刷,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大多保持着起初的样子。尤其是质地细密的青花瓷,不仅釉面莹润,上面的缠枝花卉纹饰色泽依旧明艳闪亮。在这些珍贵的青花瓷上,考古队员发现许多都留有底款,年号以道光为主,部分则属于嘉庆时期。 整个“小白礁Ⅰ号”沉船考古发掘,考古队员在水下的总潜水时间达到了18000分钟,这期间经历了哪些险情?水下考古用到了哪些黑科技?“小白礁Ⅰ号”的船体木料里有哪些可以解读的秘密?今晚同一时间,CCTV-10《“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纪实》下集将继续播出,在这一集里,一切答案都将公布。 记者 陈爱红 文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