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电(记者 房伟) 近年来,垃圾分类已在我省各地铺开,《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也于2018年年初出台,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这一愿景令人期待,但在目前落实过程中却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好多地方垃圾桶换了,却很难一以贯之严格执行。”省政协委员、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昨日向记者表示。 在日常调研中,李立新发现,不少地方的垃圾分类还流于形式,有的城镇小区垃圾回收处仅做了分类标识,并未严格执行,还有的相关部门对垃圾回收工作没有真正做到分类回收和分类处理。 “垃圾分类难以执行到位,还有一个原因非常突出。”李立新说,部分民众对垃圾回收和集中处理的理解有偏差,由此产生邻避问题,造成部分垃圾分类处置项目无法如期动工建设,成为影响垃圾分类回收和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的主要瓶颈之一。 李立新建议,除了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环保意识外,还需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建立流程完备的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系统,实时追踪垃圾处理的流向和回收状态。 与此同时,政府还应着力扶持垃圾分类回收产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不断降低垃圾分类回收成本,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投身垃圾治理事业,对有资质的正规垃圾分类处置单位给予合理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要真正推进绿色浙江,对于垃圾分类还要赏罚分明。”李立新说,对于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单位要按照规定予以处罚,尤其是工业企业、餐饮企业等垃圾大户要重点监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于市民和家庭要以劝导和奖励为主,调动城镇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