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1月27日的“委员通道”上,来自广东省民盟的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丁邦晗除了发言外,还带来了一台体外自动除颤器(AED)。这位唯一带“道具”上场的委员,瞬间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去年丁邦晗的提案是建议在广东省中小学开设急救培训课,以提升院前急救公众参与率。在今年“委员通道”发言环节,丁邦晗倡议在全省的公共场所配置AED。1月28日《南方都市报》 也许有人没有忘记,2015年9月7日上午8时,广州暴雨倾盆,一名年轻女子伏倒在往黄埔方向的员村山顶公交车站,路人为她打伞,却不敢贸然施救。救护车到达时,该女子已经失去生命体征至少20分钟。据该女子家属反映,其有肥厚性心脏病病史。医生表示,如果事发时有人扶她一把,并进行胸外按压,就能为抢救争取时间。如此语境下,广东省政协委员丁邦晗建议在中小学开设急救培训课、在公共场所配置“救命神器”AED等,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此前有专家表示,救人心切的想法确实好,但街头急救也必须要讲究方法,不能随便乱扶,否则会给跌倒者带来二次伤害。可见,面对有人突发疾病跌倒,不是路人冷漠无情,见死不救,实在是因为不懂急救知识,不敢贸然施救。也就是说,面对有人跌倒了,扶不扶,不仅是道德选择题,也是技术选择题。正因为公众普遍缺乏街头急救的技术,才不会贸然做出“扶不扶”的选择,才会有路人一次又一次背负道德缺失的骂名。 换言之,愿不愿意向跌倒者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知不知道怎样对跌倒者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为了保障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作出肯定的回答。比如,一些伤害预防起步较早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对预防老年人跌倒,从教育预防、环境改善、工程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干预。普及街头急救方法,也证明对减小伤害行之有效。但在我国,街头急救,还是个鲜为人知的“科学难题”。 可见,街头急救,亟待科普“救急”。这显然值得有关部门反思。必须厘清的是,道德还需要技术支撑,两者不可偏废。因而,不应对一些路人“不敢扶”事件,乱施道德棍棒。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应针对街头急救,为公众制订更加通俗的科普读本,在学校、单位大力宣传正确的预防与救护措施,使人们在遇到有人跌倒时,既能勇于伸出援手,又能科学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人跌倒造成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