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12月的《中国红十字》杂志封面,左二是赵丙衷。 |
|
2017年,市第九医院二期落成,赵丙衷受邀前往并留影。 |
出生中医世家,14岁开始学医,悬壶济世六十余载,救人无数……1月28日,名老中医、慈溪赵氏中医眼科第三代传人、市第九医院13位创始人之一的赵丙衷去世,享年92岁,从此天堂多了一位擅治眼病的国医圣手。 出身中医世家 14岁学医,20岁开诊 1927年,赵丙衷出生在慈溪坎墩一个中医世家。翻开一叠泛黄的史料,赵丙衷的女儿赵宁向记者讲述了赵家四代行医的故事。 赵家最早行医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在一本坎墩地方志上,清楚记录着赵氏中医眼科的起源:赵丙衷的祖父赵宰元是创始人,曾在余姚跟随一位名医学习。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赵宰元曾在慈溪坎墩开设眼科诊所“崇明斋”,因技术精湛、用药讲究,在当地妇孺皆知。民国时期的《余姚六仓志》记载,赵宰元“遇贫病及学子,予以药皆不受值。” 1941年,14岁的赵丙衷开始跟随父亲赵庭标学习医术,赵庭标曾是余姚县中医协会的理事。20岁开始,赵丙衷在慈溪坎墩和胜山东北一带开诊,开始了自己的从医之路。1950年,赵丙衷来到江北区永安巷开设诊所,此后几十年一直在江北一带行医。 赵丙衷珍藏着一本1958年12月的《中国红十字》杂志,封面照片就是他当年在江北白沙一带指导居民打扫卫生的场景。 当时全国发起“除四害讲卫生”运动,他和白沙居民区的居民一起搞卫生,经过努力,白沙居民区被评为全国卫生模范区。当年的白沙居民区就是现在的德记巷卫生遗址(江北白沙公园对面),毛主席曾经亲笔题词的地方。 2017年,宁波市第九医院二期落成,作为医院创始人之一,90岁的赵丙衷受邀到医院参观,并在医院大楼手捧鲜花留影。当时他回忆说:“我26岁成为宁波市卫生局委托第六联合诊所的一名中医眼科医生,上午在眼科门诊出诊,下午下地区做预防保健工作。这个卫生所就是宁波市第九医院的前身,我也有幸成为卫生所成立的13个见证人之一……” 擅治各种眼病 最多一天要看上百人 赵宁回忆,她记事起,父亲就总是很忙。“当时我家住在江北花墙街,和中马卫生院一街之隔,几乎每天都有病人找上门。”赵宁说,很多患者见诊所关门了,就找到家里,不管休息日还是过年,总有病人找上门,吃饭被打断、睡觉被叫醒是常有的事。 上世纪80年代,赵宁跟随父亲一起坐诊。当时江北各种工厂很多,每天都有不少铁屑进入眼睛的患者来求治。寒暑假里,看近视的孩子扎堆。 “坐门诊的时候,我父亲一天看七八十个患者是家常便饭,最多一天能看上百人。”赵宁说,为了让患者能及时得到救治,赵丙衷给孩子扎针灸或给眼外伤患者点麻药,都是流水作业,扎着针灸或滴了麻药眯着眼睛的患者能从诊室一直排到门外十几米远。 不管是眼外伤还是眼底疾病,赵丙衷都有自己的一套诊疗经验。他擅长用中医药的方法延缓白内障、青光眼的病程,帮助眼底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重见光明。虽然出身中医世家,但赵丙衷并不因循守旧,而是善于借鉴西医的方法。眼底检查刚进入宁波的时候,他就去书店买来眼底疾病诊疗的书籍学习,后来还练就了不在暗室内也能用仪器为患者检查眼底的过硬本领。 治疗眼科常见病麦粒肿,他也有独到之处,不但判断病程精准,而且还创立了一种针法,使反复发作的病情断根,让不少受益患者感叹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 70多岁仍坐诊,80多岁还行医讲课 退休后,赵丙衷一直坐诊到72岁。这之后,如果有来家里找他看病的,他也有求必应。86岁高龄的时候,老人在爱眼日当天受社区邀请给居民授课义诊,当时一位白发老奶奶见到赵丙衷时惊叹地说:“你是老医生,我认识,我戴红领巾的时候,妈妈就带我找你看过眼睛。” 虽然一生行医操劳,赵丙衷在90岁时仍耳聪目明。说起老人的养生之道,子女用了“粗茶淡饭、生活规律”八个字。赵丙衷一生简朴,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最大的爱好是摄影和读书看报。记者在老人家中看到,家里大部分是用了几十年的老家具,临走前用着的还是断了脚的老花镜、磨花了边的布腰带。 “我们家四代行医,我的太爷爷、爷爷、叔爷爷、父辈,共有18人从医。”赵宁说。赵宁现在是宁波市第九医院中西医结合病房、综合病房主任。 首席记者 孙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