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病前,李家友奔走在各个社区从事志愿服务。 |
如果不是因为来势汹汹的脑梗塞,李家友已经把春节几天安排妥当了,他打算跟往年一样,继续到铁路宁波站做志愿服务。可现下,他只能躺在病床上,右半身毫无知觉,未来还有漫长的康复。 能恢复到什么程度,是个未知数,工作自然是保不住了,为了照顾他,妻子也辞去了餐厅的工作。收入来源全部切断的窘境,让这个原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他2013年加入我们团队,是队伍里的骨干成员,去年90多场志愿活动,他起码参与了60场。”陈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宁波市红十字人体器官(角膜)捐献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李家友入院这几日,陈萍每天都会到医院看看,还给本报记者打来求助电话。“他把志愿服务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很积极也很坚持,现在遇上困难了,可不可以帮帮他?” 突如其来的脑梗塞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宁波市第一医院2号楼21层李家友住院的病区。他面容憔悴,两眼呆呆地盯着天花板。见记者来,他掀开被子一角,故作轻松地说“你看,右边身体一点也不能动”,随后把耷拉着的右手抬到胸前。 意外发生在1月26日下午,当天应邀参加社区团拜联谊会。正当大伙儿喝茶、嗑瓜子聊得起劲时,李家友突然一头栽在地上,送至医院后被确诊为脑梗塞。 他这一倒,努力支撑的家也瞬间垮了。46岁的他老家安徽,跟妻子在宁波打工已有十多年,目前租住在江北区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因为曾经在淮北煤矿工作时发生事故,落下个肢体四级残疾,右胳膊使不上大力,所以此后也只能干些轻便低廉的活儿。这次出事前,他在一家物流公司打杂,一个月挣2000元;加上妻子在餐厅打工,一个月有3000多元,总共加起来解决温饱没问题。 可这下,收入全没了,进出病房的妻子满脸愁容。更愁人的是,直到入院他们才发觉,李家友的医保不知何时断保了。这个月就能续上,可断保期间产生的费用全得自理。“几天工夫,医药费已经一万元了!” 说这些时,他只是皱了皱眉头,可一提到儿子,泪水就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儿子在宁波中学念高二,成绩不错,未来考个名牌大学是他和妻子的期望。现在他觉得,自己的病拖累孩子了。 “住院治疗得十天半个月,后期还要转到康复中心,至于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要花多少时间,都没底。具体评估要到半年以后才明确。”记者找到了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董俭。脑梗塞发病急,致残率、死亡率、复发率都很高,李家友46岁得这病,董医生感到十分可惜。 如果没有这场意外 他的春节还将在志愿服务岗位上度过 生活不易,前路坎坷,可也有温暖。出事时,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叶伟棠第一时间转账5000元安排李家友入院,此后,志愿者们来了一拨又一拨,陈萍更是天天出现在医院。市红十字会得知情况后,及时送去了3000元救助金。病房里,李家友的妻子有时要出去片刻,隔壁两个病床的家属、护工也会来帮着照看他。 这份暖心,源于李家友的善。来到宁波后,他就慢慢把志愿服务做成了习惯。最初是献血, 2005年10月到2012年11月期间,他总共献血39900毫升,数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2013年查出高血压,没法再献血了,我就寻思着还能干点什么。”他说,后来得知能捐献遗体,就填了登记卡,还加入市红十字人体器官(角膜)捐献志愿者服务队。 这支队伍常年服务于各个社区,在宣传遗体(角膜)捐献的同时开展便民服务。李家友文化程度低,但动手能力不差,很快就成了维修家电的一把好手。服务队不定期在社区摆摊,他只要有空,都会参与。时间一长,志愿者服务队与居民热络起来,开展宣传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困难。“他上夜班,早上才下班,经常是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赶来参加。”陈萍说。 志愿者,哪里有需要便出现在哪里。每年春运,李家友都会参与到铁路宁波站的志愿服务中。 “习惯了呗!本来这次春节还要去的……”说话间,李家友喃喃了一句,眼神也黯淡了些。他不知道这场疾病终将带来什么,但生活还要继续。记者 陈烨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