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任学军探望李家友。 |
|
▲志愿者顾梅卿每天来送午饭。 |
好人有好报,这句朴实无华的话概括了李家友与宁波这座爱心城市之间的故事。老家安徽的他来宁波务工十多年,是一个把志愿服务当作事业的“热心肠”。可命运多舛,因突发脑梗,他如今瘫在病床,原本就窘迫的家庭瞬间雪上加霜。这两天,他的遭遇经本报报道后(详见《宁波晚报》2月1日A07版、2月2日A01版),源源不断的爱从四面八方涌来。 昨天上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任学军,市文明办副主任、巡视员陶俊,团市委副书记吴生莲等前往医院探望李家友,并送上了慰问金。 70多岁老太太 乘1小时公交车来送捐款 “他现在情况怎么样了?能恢复到什么程度?”昨天早上8点多,任学军等一到医院,就向医生询问有关李家友的病情。当得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进展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老李!”走进病房,任学军如老朋友般朝李家友喊了一声,“好好养病,大家都等着你重新站起来!”面对关心,李家友承诺:会积极配合治疗。 李家友的志愿精神值得弘扬,有难时八方相助,更是体现了宁波这座文明城市的大爱。两天来,这场来自各界的爱心接力感染并感动着所有人。 2月1日首篇报道刊出后,当天中午本报就联合市慈善总会开通了捐赠通道,截至当晚8点30分,共有6.4万元善款定向捐赠李家友。到昨天下午3点,又有近4万元入账。两天时间,共有1900人次参与。 目前,市慈善总会已从大爱基金中拨付1万元转入市第一医院,用于李家友年前的医疗费用。所筹资金将根据他的治疗及康复需求分批拨付。 据了解,市第一医院也于前天在院内发起捐款倡议书。院领导班子不仅筹了1万元将李家友欠交的住院费补齐,还向医保中心打听相关政策,帮他及时申请补办手续,把断了两个月的医保续上。 还有一些爱心人士更是直接把钱送到了医院。“我是看到报道后过来的,你是一个好人,我也想帮帮你!”昨天上午,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找到李家友的病床前,边说边往他的枕头边塞钱。问她姓什么,家住何处,她怎么也不肯多说,转身就走。记者一路送她到电梯口才得知,老太太是转了一趟公交车,花了差不多1个小时才赶到医院的。 志愿者团队中有人陪他唠嗑 有人烧饭送菜 陌生人尚且如此温暖,更别提一同共事的志愿者了。67岁的范伟伦去年加入宁波市红十字人体器官(角膜)捐献志愿者服务队,跟李家友是好搭档。最近,他每天骑车20分钟来陪李家友唠嗑,昨天还跑了好几家店,买来有助于康复训练的握力球。“我陪他说话解闷,精神状态好了,恢复也会快一些的。”范伟伦说。 有陪聊,也有“厨师”。昨天上午10点,志愿者顾梅卿准时出现在医院。咖喱土豆、荷包蛋、虾仁炒白菜分装在保鲜盒内,保温桶里装着热米饭,这些都是他在家做好带来的。为了保证营养,顾梅卿每天换着花样做菜。 “等下我给你理发!”顾梅卿小心翼翼把饭菜拿出来时,抬头朝李家友知会了一声。“我们团队到社区开展便民服务时,各有各的分工,我主要维修家电,顾师傅是多面手,啥都能干,还能帮人理发。”李家友对记者说。 曾经因嫌捐全血间隔时间长 他改献成分血 爱心人士的捐款解决了经济难题,志愿者的相助缓解了心理压力,接下来,李家友得靠自己。 这几天,医院康复科的医生每天来帮助李家友做康复训练。因为右边身体没有知觉,医生助力下的训练,哪怕只是轻微的屈伸膝、屈伸肘,对李家友来说,都像是一场大汗淋漓的运动。“康复评定分6期,他的上肢基本无主动运动,目前来看属于最低的分期,下肢稍微好些。”昨天,康复科医生张瑜跟记者说,病人的意志非常重要,发病后半年到一年内是康复最佳时段。 “只要能好,疼根本不算什么。”李家友明白,只有尽快站起来才不辜负大家。更何况,他无比想念在志愿者团队的日子。不善言辞的他,只要跟记者说起志愿服务,就像变了一个人。 “已经上瘾了,要是一阵子不做志愿服务,浑身难受。”当记者问及他为何坚持从事志愿服务那么多年时,李家友这么说。 为了这份事业,李家友甚至有点儿激进。当初刚到宁波打工时,他连续七年共献血39900毫升。其实一开始献的是全血,后来嫌恢复时间太慢,又开始献成分血。“以前献全血建议是要间隔三个月或半年的,但献成分血不同,一个月就能献一次。”李家友说。 2013年,查出高血压的李家友没法再献血了。可他不肯闲着,偶然得知能捐献遗体时,又主动填了登记卡。 2014年,李家友注册加入宁波市红十字人体器官(角膜)捐献志愿者服务队。这支队伍常年服务于各个社区,在宣传遗体(角膜)捐献的同时开展便民服务。 李家友平日上夜班,晚8点到次日早8点的工作时间其实跟这项志愿服务是有冲突的,可他经常是下了班就往活动地点赶。两个半小时的便民服务一结束,差不多是中午时分了,他这才肯回家休息。 “有力气就出力气,我觉得自己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没想到这次会得到那么多人的帮助。虽然这个春节要在医院度过,但我很温暖!”说着说着,李家友不禁哽咽了。 记者 陈烨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