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聚焦宁波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2月1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起叫停“教育抢跑”

代表委员聚焦“教育减负”

望春小学孩子们的期末测试,以游园形式代替考试。
海曙区教育局供图

    一个人站起来看戏,后面的一群人为了看戏不得不也站起来,这就是“剧场效应”,经常用来形容被“绑架”了的教育现状。在即将过去的寒假,仍然有许多学生只休息了一两天。

    长期以来,“教育减负”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在今年市两会上,它也被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频频提及。

    去年,宁波为“减负”做了哪些努力?

    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针对中小学生“减负”工作,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各方责任。全面“减负”政策出台,目的是叫停“教育抢跑”,缓解过重的教育负担。

    为了切实“减负”,2018年宁波做了很多努力。在课外负担方面,整治、规范了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市场。自去年5月起,我市全面开展专项治理,并出台新的文件,适当降低培训机构准入门槛,以便将这些机构纳入管理。

    截至今年1月,全市经教育部门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的共1245家,从事文化学科类教育培训的共916家。全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取得较好效果,相关投诉明显减少,培训市场的秩序也得到了明显规范。

    除了持续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外,弹性上学制、无作业日、游园代“考”、研学旅行、“晚10点后可不做作业”、家长学校等做法也频现报端,各方都在积极探索“减负”方法。

    然而,“减负”无法一蹴而就,不少孩子仍在“负担越减越重,睡眠越喊越少”的困境中挣扎。家长身心俱疲,期盼“母慈子孝”却往往“鸡飞狗跳”。因补习不断追求“精品”,还有家长发出“年薪20万元,竟养不起一个孩子”的感慨。“减负”,任重道远。

    减的是“负”,揽的是“责”

    结合宁波教育实际,此次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也从诸多实际案例中感受到,学生、家长真正轻松的背后,是相关部门揽了责任,做了很多工作。贯彻“减负”,其实更需要在全社会营造正确育人理念的环境,扛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现实中,‘减负’的阻力不少,很多人是一边盼‘减负’,一边又怕‘减负’。”一位市政协委员表示,怕的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也怕自家孩子在“减负”,别人却没有减;怕一“减负”,老实遵守规则的被“减”成了“废物”,还怕一“减负”,会衍生更多的“不公平”。

    一位市人大代表引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减负”的解释:负担是指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而合理的负担叫做课业、学业,叫做必须付出的努力。这位市人大代表表示,自己十分支持“减负”,但不能偷换概念,不能削减学生的求知欲,不能削减正常的学习竞争,更不能削减相关部门的责任。

    受访的代表、委员一致认为,“减负”其实是一场教育改革,需要借助多方力量,更科学地进行统筹规划,从学校方法、家长心态、市场秩序、体制机制等各方面进行优化。针对宁波教育的现状,不少代表、委员提出了十分具体而接地气的建议。

    校外“减负”:加快建立教育行政执法机制

    作为资深教育人,市政协委员许颖对校外“减负”格外上心,她呼吁,莫让校外托管变“脱管”,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外负担。

    2018年,宁波重拳出击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取得一定成果。但在许颖看来,当前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她建议在巩固现有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综合监管职责,建立长效治理机制。通过继续加大查处力度,建立和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对市场进行规范和引导。其中,最关键的是加快建立教育行政执法机制,最好能尽快将教育行政执法的职权纳入综合行政执法。

    “关于建立教育行政执法机制这方面,省里已有部署。”许颖说,建议我市根据省里的部署要求,尽快完成将教育行政执法职权全部移交给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方面攻坚克难,进一步梳理和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提升联合执法的有效性和震慑力,逐步构建起校外培训机构综合监管的长效机制。

    校内“减负”:守护时间,别让各种APP成新困扰

    这表格那表格,教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这软件那软件,家长为完成各种电子考评和平台任务,疲于应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家庭教育品质,市政协委员王岚建议,在信息时代,应严格控制教育类APP的下载任务,切实减轻老师、家长的负担,将更多心思花在孩子身上。

    王岚近日调研得知,学校要求家长下载各类与教育有关的APP数量较多,且可能涉及学生、家长信息泄露,家长反响较大。以我市某公办初中为例,家长陆续被要求下载5个APP,分别被用于完成家校教学联系、安全教育任务、学生期末综合素质成果登记、个别学科教学要求和寒假作业。除了一个APP经常使用外,其他很可能是“一次性”的。在实际操作中,不仅给老师、家长造成时间、精力方面的困扰,更有泄露学生信息等弊端。

    为了守护有限的时间,让更多宝贵的精力“流”向孩子,王岚建议严控相关APP下载任务,最好由市教育局牵头,排摸清理并整合,仅保留一个综合性APP,并不断拓展该APP的新功能。未来,也应由教育行政部门把关,建立进校APP的审核制度,以净化校园环境。

    合力“减负”:加快推进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

    “放学早,接送难”,这是全国性难题。如今,家长们不仅关心孩子放学后去了哪儿,更关心这段时间是如何高质量度过的。

    缓解上述矛盾,是综合施策破解中小学生校外负担过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们更具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实事。今年,我省将推行小学生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宁波也将该内容写入了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市人大代表方旭阳经过调研得知,目前我市已在尝试推行小学生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但各区县(市)存在差异,与中心城区相比,乡镇农村的落实工作要薄弱一些。为此,她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在全市推进小学生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并对落实情况加以规范、监督和检查。比如制定“标本”,出台相关政策及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亮出“示范”,优选若干先进典型,供尚未推行地区借鉴学习。

    方旭阳认为,要想让孩子在放学后享受到优质的托管服务,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助力。目前,我市已有学校在试行学校、社区、志愿者等共同管理的托管模式,不仅能缓解家长压力,还能吸纳更多的社会教育资源融入学校。她还建议从财政补助、工作量核定、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以鼓励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

    记者 徐叶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