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代表与小记者畅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 |
市人大代表、惠贞书院校长杨云生是我市首批名校长之一,两会期间他把目光聚焦在进一步加强民办非学历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上。这一话题也相当能引起小记者与家长群体的共鸣,采访时,本报小记者接连多个问题指向校外培训的种种弊端,杨代表生动地把超前培训比喻为学习过程中吃零食不吃主食,最终可能影响学习的有效性,影响学生整个学习品质的提升。 杨代表说,一方面校外补习作为主流学校教育的补充,能弥补主流学校基础教育的不足,满足学生的多样性、差异化需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主流教育也有一定的冲击,更多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有可能扭曲主流学校系统的课程安排,扰乱主流学校教师的教学计划,令学生对各种课外学习产生依赖心理。 此外,培训机构老师的来源渠道很多,很多辅导老师缺乏教学经验,对教材不熟悉,而且没有进行正规培训,对教学方法的把握不到位。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没有激发出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泛性、敏锐性等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直接导致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深刻认识问题的能力下降。 破解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乱象,杨代表给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明确校外培训机构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这一定位,要加强常态化、专业化的联合检查,并严格落实准入制度。 第二,进一步加强师资管理,促进各类校外培训的科学性。 第三,在公示“白名单”的基础上,公示每一个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类别、培训内容、培训要求、培训进度、收费状况等并与师资管理相匹配,既可以达到减少低效甚至无效的文化课应试培训的目的,同时也为家长们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培训提供参考。 记者 周雁/文 田春/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