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艺术品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3月1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东方的精神入西洋画法

“出走与归来——潘玉良的绘画艺术”特展亮相中国港口博物馆

展览现场
《执扇自画像》
《红郁金香》
《双人扇舞》
《女童与提篮》

    通晓艺术史的人都知道,潘玉良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旅法女画家,曾两次远渡重洋,在巴黎从事艺术活动达半个世纪。1984年春,潘玉良的4000多件遗作从法国运回国内,这位曾活跃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画坛的女艺术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一批中国彩墨画引起了艺术界的巨大反响。她的油画作品融合中西,用笔洒脱,气韵生动,别有趣味。尤其是她令人唏嘘的传奇身世和经历,更是被无数人关注。

    日前,由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联合安徽博物院举办的《出走与归来——潘玉良的绘画艺术展》在中国港口博物馆隆重开展。展览分为“中西合璧”“东方情韵”“铁线柔情”“大美至简”四个板块,展出安徽博物院收藏的潘玉良油画、彩墨画、白描画、版画共100幅绘画精品,这也是潘玉良作品第一次系统全面地与宁波观众见面。展览将持续至4月21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地位

    20世纪早中期 最具代表性的女画家

    潘玉良出生和成长的民国初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冲击,众多年轻女性走出闺门,开始反思与追求自身的价值,潘玉良是其中之一。在女性意识觉醒的大潮中,潘玉良接受了西方体系的美术教育,逐渐形成了“合中西于一冶”的独特艺术风格。

    潘玉良出身卑微,她画作中最鲜明的特质,来源于她对自己“身份”的挣扎和探求。女人体和自画像是潘玉良最常见的表现题材,带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和自我身份认知心理。

    1977年潘玉良在法国逝世,按其遗愿,她的4000余件作品捐献给安徽博物院收藏。

    “潘玉良的艺术是那个时代中国现代艺术、中国女性艺术艰难求发展的缩影,她作为时代女性与自身命运抗争以及追求自我价值的主动姿态,使她的作品散发着巨大的生命力。可以说,她是中国20世纪早中期最具代表性的女画家。直到现在,她依然是一个‘自带流量’的艺术家。相信这次展览能引发观众的共鸣。”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表示。

    人生

    从被卖入妓院到成为著名画家

    潘玉良原名张玉良,于1895年6月14日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贫苦家庭,幼时父母亡故,13岁被舅父骗到安徽芜湖卖入妓院。她拒绝接客,多次逃跑,数次毁容上吊。1912年,时任芜湖海关监督的安徽桐城人潘赞化与张玉良相识,后结为伉俪。婚后张玉良改姓潘,证婚人是陈独秀。潘赞化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是同盟会会员。

    婚后夫妇二人住在上海,潘玉良求知欲和上进心很强,潘赞化特请了一位老师教她读书。潘玉良天性对色彩敏感,喜欢画画,1918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她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勤奋刻苦,成绩优异,经常受到校长刘海粟的激励。

    1921年7月,潘玉良从上海美专退学后考取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是该校在中国招收的第一批留学生之一。在国外求学的8年间,她先后在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巴黎国立美术学校、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其间先后结识了徐悲鸿、常玉、张道藩、郭有守、苏雪林等一批有识青年,并创作了《白菊》《黑女》《酒徒》等油画,为后来立足国内画坛奠定了深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潘玉良由于学业优异,获得意大利教育部奖励津贴金,作品参加意大利国

    家展览会,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荣誉的中国女西画家。

    潘玉良1928年回国后,受邀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主任。同年11月28日,第一次个人画展“潘玉良女士留欧回国纪念绘画展览会”在上海举行,据载“旅沪各国侨民咸到会评览,叹为中华女子作家之冠”。1929年3月至1935年7月,她在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就职,与徐悲鸿一起担任油画教学,培养出郁风、张安治、蒋仁、张蒨英、费成武等一批优秀画家。潘玉良还先后在国内及日本举办个展5次,被誉为“中国西洋画中第一流人物”,193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潘玉良油画集》。

    1937年潘玉良为了追求艺术再次赴法,直至1977年在法国病逝。在法国40年中,她的作品经常参加各类沙龙展览并远赴美、英等多国展出,先后获奖20多次,被授予比利时金质奖章、巴黎市长“多尔烈”奖、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等多项荣誉。

    艺术

    以东方的精神 入西洋画法

    潘玉良作为一个全面的艺术家,油画、国画(主要是白描和彩墨)、素描、版画、色粉画、雕塑无所不能。她坚守“由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的艺术准则,坚持“合中西与一冶”的艺术追求。尽管潘玉良在早期以“西画家”著称,然而纵观其一生,最令人称道的成就却是中国画创作。无论是白描还是彩墨画,都获得极大成功,尤其是彩墨画,成为她后期最主要的创作手段,并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

    潘玉良大约在1937年开始尝试用毛笔进行人体写生。1937年6月10日,她出国前的最后一次个人画展在南京华侨招待所举行,画展中陈列了陈独秀为她题词的三幅白描作品,这三段题词为:“玉良女士近作此体,合中西于一冶,其作始也犹简,其成功也必巨,谓余不信,且拭目俟之。”“余识玉良女士二十余年矣,日见其进,未见其止,近作油画,已入纵横自如之境,非复以运笔配色见长矣,今见此新白描体,知其进犹不止也。”“以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入中国之白描,余称之曰新白描体,玉良以为然乎?”

    从题词中可以看出,陈独秀给予潘玉良的评价是非常专业的,他敏锐地观察到潘玉良的白描不同于传统的白描,而是利用中国绘画线条中的粗细、顿挫变化,以西方绘画基础训练中的造型技巧和透视原理,用传统白描人体画的形式来表现人体,因而具有“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这种表现效果完全符合陈独秀“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的精神”。

    “以东方的精神入西洋画法”也是对潘玉良一生艺术追求的最准确评价。

    1950年潘玉良中西合璧的风格已趋成熟,特别是她结合中国笔墨技巧的彩墨画。她从学院派油画的训练掌握了形体,从野兽派学到了色彩的自由表达,从后期印象派那里吸收并延续了点描技法,同时融入了中国水墨的笔法和彩墨晕染的气韵。

    不管是她的《自画像》还是《双人扇舞》《坐靠背椅上女人体》等彩墨代表作品,均以刚中见柔的精练线条,虚实相宜的准确造型和缓急得体的中国书法笔致,成功地表现了人体的柔美与坚实、力量与韵味,令人叹为观止。在她笔下,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力量和女性自我颂扬的尊严。

    正如张大千1959年为潘玉良的国画《豢猫》的题词:“宋人最重写生,体会物情物理,传神写照,栩栩如生。元明以来,但从纸上讨生活,是以每况愈下,有清三百年更无逃者。今观玉良大家写其所豢猫,温婉如生,用笔用墨的为国画正脉,尤可佩也。”

    记者 陈晓旻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