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垃圾分类新时尚系列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3月2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垃圾分类 宁波走到哪一步了?

记者在小区走访时,垃圾分类提示牌随处可见。 记者 房伟 摄

    3 可圈可点 人流汹涌的商圈商场也有亮点

    商圈、商场人流汹涌,一般都集中了不少餐饮店,会产生较多的厨余垃圾。这些地方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怎样呢?记者走访了1844广场、月湖盛园、东鼓道、万科1902广场、东部新城银泰城等5家商圈(商场)。

    3月18日晚,记者来到东部新城银泰城,发现每一楼层的扶梯旁边或直梯口,都摆放有装“其他垃圾”的小型垃圾桶。记者随机在4楼找到了一家名叫“三不牛腩”的餐厅,征得同意后进入后厨查看。

    记者发现,后厨有一个垃圾桶专门放各种残羹剩渣,一个垃圾桶专门放原材料外包装,一个黑色塑料袋里则装满了空矿泉水瓶、可乐罐等。该店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都会对这些垃圾做相应处理,“像矿泉水瓶等会当作可回收物卖掉。”

    在东鼓道地下商业街,记者发现带有正确分类标识的垃圾桶分布密集,主要是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一家餐馆外,一名正在打扫卫生的保洁人员告诉记者,商业街早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但仍有部分商家没做好,有时将盛有汤汁剩菜的外包装盒一起丢进垃圾桶,“我们发现后,只能再做简单分拣。”

    但在月湖盛园,记者发现,这里在用的还是传统的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乍一看较难区分。1844广场的垃圾桶从外观上看很有特色,印有“塑胶”和“金属”字样,不过记者从该广场商业管理中心了解到,实际上这里的垃圾桶还是只分为传统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

    记者还注意到,1844广场别出心裁地在教育博物馆附近配备了一台“黑科技”垃圾回收箱,垃圾被正确投放回收后,市民可通过支付宝“赚零花钱”,吸引了一些市民驻足。

    4 不尽如人意 垃圾桶内,不正确的投放还有不少

    记者在走访中注意到,虽然在一些居民小区、部分街道和公共场所等,四色垃圾桶已很齐备,但掀开桶盖仔细看,还是可以发现在实际投放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分类投放不到位。

    在鑫隆花园小区,记者看到,一个红色的有害垃圾桶桶盖上,有人用笔写了“不要扔生活垃圾”的提示,但桶中仍然有一袋垃圾装着废纸、废塑料瓶。在龙湖名景台小区大门外,集中堆放的7个绿色厨余垃圾桶内,不少垃圾混在一起等着清运。

    在丹凤小区,记者翻看了一个黑色的其他垃圾桶,里面有废纸巾、废塑料袋、尘土等,还算分类准确,但打开另一个绿色的厨余垃圾桶,里面却放满了报纸、落叶和泡沫盒等。

    在位于五乡镇的东大道壹号小区,记者发现地下车库的个别垃圾投放点仅放置了一个垃圾桶,一些居民就把垃圾都往这个桶里扔,不管是腐烂垃圾还是不可腐烂垃圾。

    在街头等公共场所的垃圾桶中,垃圾没有投放正确的也不鲜见。记者多次看到,辛苦的环卫工人只能挨个检查并重新分类。

    记者在东渡路走访时,特意在一个垃圾桶前等待了10分钟,其间共有8人投放垃圾,能准确分类投放的接近半数。记者注意到,儿童对于垃圾桶身上的标识更感兴趣,都会认真核对再对口投放。

    在府桥街,尽管垃圾桶外侧有图示,但有些市民还是将瓜果皮、烤串签子等扔进蓝色的可回收物桶。

    5 久久为功 垃圾分类已深入人心,仍需持之以恒

    “不容易”“需要坚持”“得从心底改变、从习惯上养成”……这是记者走访全市6户家庭时听到最多的。记者发现,虽然垃圾分类早已深入大家的内心,但大家感慨最多的还是:难,但要坚持。

    “我感觉垃圾分类的氛围正越来越浓。”女儿在江东实验小学读二年级的曹先生告诉记者,大约从两年前就开始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均单独放在可降解的垃圾袋中并投放至厨余垃圾桶,“分类起来还是挺方便的。这一段时间,女儿学校也发起了相关活动,她每天回家都要监督我们。”

    说起垃圾分类,家住彩虹社区的郭女士则略感无奈。她说,家里放了三个垃圾桶,分别用来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以及小孙子换下的尿不湿。家里四个大人基本都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但分类的习惯尚未彻底养成,“特别是吃完饭,用过的纸巾和吃剩的骨头往往被收进同一个垃圾桶。有时下楼倒垃圾,拎三个袋子不方便,就塞进一个大袋子里一起丢掉了。”

    “小区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好几年了,每户都发了垃圾袋和垃圾桶。”住在青林湾小区的小王一家五口、三代同堂,因为家里每天要做饭,产生的垃圾自然会多一些,“要一一分拣,确实不是件容易事。”小王举了个例子,当日中午母亲烧了虾、可乐鸡翅、莴笋炒肉等,削下来的土豆皮、莴笋皮自然就丢进了厨余垃圾桶,但喝光可乐后的可乐瓶、擦过手的纸巾也习惯性地扔进去了。“事情一多就全忘了。”小王惭愧地说,最后,她还是拎起垃圾桶,重新分拣。

    在鄞州区五乡镇涵玉村郑家桥自然村,记者看到,村里的道路非常干净,几乎看不到垃圾。村里的公厕边就是一个垃圾投放点,放置了不少绿色和黄色的垃圾桶。“以前村里谁家有垃圾找个沟就倒了,现在陈年垃圾都清理掉了,还有专门的保洁员每天打扫,环境好多了。”村民胡女士说。不过她也向记者坦言,“垃圾分类难的是坚持,我有时候贪图方便,随手把家里的垃圾都放到一个垃圾袋里扔掉了事,以后一定要慢慢做起来,我们的环境才会越来越好。”记者 房伟 樊莹 朱琳 石承承 滕华 林伟

    垃圾分类有妙招?

    快来分享您的想法与智慧

    随着垃圾分类在我市试点推广,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了解并践行垃圾分类。但在实践中,还是有不少市民觉得垃圾分类有点难。

    有人说,难在要彻底改掉生活中的小习惯,比如饭桌上抹过嘴的餐巾纸,一不小心就混到了厨余垃圾中;有人说,难在如何做到精准分类,比如弄不懂落花、枯叶算其他垃圾还是厨余垃圾;有人说,难在如何持之以恒,比如兴师动众在家里放了三个垃圾桶,刚开始兴致勃勃,时间久了,常常是“随手一丢”……这些,都需要巧方法。

    除了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我们可否在垃圾源头减量上下功夫?可否通过市场倒逼的方式来实现,比如多制造垃圾,就要多收费,分类做得好、减量到位,就有激励……这些,都需要动脑筋。

    读者朋友,您在日常垃圾分类中遇到过怎样的难题,又是如何想办法克服、解决的?您有什么能够实现精准、长效分类的好办法?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跟我们联系,提出您的建议或想法,分享您的智慧和妙招。

    联系方式如下:

    宁波晚报微博:

    http://weibo.com/nbwb0574

    宁波晚报微信:公众号搜索“宁波晚报”,回复“垃圾分类”获取留言页面,在本页面中写下您想说的建议或妙招

    宁波晚报热线:0574-87777777

    记者手记

    垃圾分类或迎来最难“决战时刻”

    “把垃圾用一个塑料袋装好,扔到能遇到的任意一个垃圾桶里,然后,垃圾就与我再没有什么关系了。”大多数人都曾这样做、这么想,从没留意身边的垃圾去了哪里,潜意识里“这是环卫工人的事”。在这种集体无意识中,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垃圾都得到了有效处理,即使心存疑虑,也鲜有愧疚。

    然而,严酷的现实告诉所有的人:事实并非如此!2018年全市生活垃圾平均每日产生11041吨,末端处理的压力越来越大,“垃圾围城”正悄然逼近。

    如果不是这次沉下去广泛观察这些细节,我们的感受可能还停留在臆想中,关注还只浮在表面上。

    通过走访调查和事后交流,记者们普遍感觉,经过多年的试点实践,实施垃圾分类的“硬件”已初见成效,垃圾分类的理念也已初步入心入脑,但这或许也意味着垃圾分类工作中最容易做的阶段快要过去,即将进入最难的爬坡过坎阶段——落实到每家每户、每人每次的行动上了。

    垃圾分类虽然有千难万难,但最难改的是认知,最难做的是自觉。

    在采访中,有市民说,街头只有可回收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那路上吃剩的早餐怎么扔?有市民说,垃圾分得那么细,家里的垃圾桶要添加多少个啊?还有市民说,垃圾分得太细,搞不清、记不牢怎么办?

    其实,这些是问题也不是问题,特别是在更新你的常识、变换你的角度乃至修正你的行为之后。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对自己产生的垃圾、对我们共同生活的城市负责,这不能只是环卫工人的职责;扔垃圾也不是想扔就随时随地扔的,我们应该慢慢养成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习惯,吃不完的食物,暂时揣在身边吧,直至遇到绿色的垃圾桶;家庭里的垃圾桶不是数量不够,只是定位分工不明确……

    每天、每人、每次都改变一点点,就像这座文明城市曾经力推斑马线礼让行人一样,相信垃圾分类一定会成为甬城人民的新时尚。记者 房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