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清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0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人认领的骨灰在殡仪馆一放就是10多年
余姚四中学生为无名逝者举行集体树葬

让这些漂泊的灵魂有个安息之所

学生志愿者以树葬方式安葬无名逝者。受访者供图

    戴着洁白的手套,手捧黄色或白色的菊花,近日,余姚四中的学生志愿者在当地殡仪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将20多位无名逝者的骨灰撒入泥土中。

    因为种种原因,这些逝者的骨灰没有亲人认领,存放在殡仪馆有的几年、10多年,有的甚至长达数十年。如今,他们终于找到了生命的归宿。

    据悉,这一公益落葬方式为全市首创,至今已举办两届,入土为安的无名逝者已达65人。

    让无名逝者有个安息的地方

    在余姚市第一公墓,不起眼的角落,有一个特殊的方形公墓。

    占地不大,只有2平方米,以石栏相围,碑上没有人名,也没有生平介绍。

    举目望去,周围只有郁郁葱葱的绿地和高耸大树,几簇杜鹃花点缀其间。这里,是无名逝者安息的地方。

    “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也不知道他们的一生做了什么,只知道他们身后很寂寞,无人记得。”怀着一颗悲悯之心,余姚四中高一学生谢诗怡小心翼翼地将无名逝者的骨灰倒入一个塑料筐内。

    她和同学们一起将黄色的菊花花瓣掺在一起,然后捧起骨灰,一点一点地撒在杜鹃花下,再覆盖上一层黄土。

    全体人员在“无名逝者之墓”前三鞠躬,默哀并献上鲜花。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无名逝者,谢诗怡心里受到很大触动。“最早知道这么一群特殊的人存在,是在读初一时,老师在课堂上播放的一段影像。上面提到,因种种原因,他们的骨灰一直无人认领,存放在殡仪馆,时间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谢诗怡说。

    在她看来,这些人中,可能是来自外地的异乡人,可能是死后没有家属的孤寡老人,或者是其他情况。但不管什么样的身份,“入土为安”本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公益落葬活动让漂泊的灵魂安息,非常有意义。

    随后几年,谢诗怡一直在关注高中部学长学姐发起的“义冢”项目,每每看到新的进展,就会相当自豪。今年第二届无名逝者集体树葬活动,她终于如愿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内心更是激动不已。

    “人类源于大自然,归于大自然。”谢诗怡点赞节地生态安葬的做法,通过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好处很多。这样既帮助无主骨灰入土为安,又能提高绿化水平,同时改变传统墓地造成的青山白化、土地硬化现象,无名逝者以另一种方式留在世界。

    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比起学弟学妹的青涩,已参加两届树葬活动的洪凯昕,在志愿者队伍中表现得沉稳老练。

    出入殡仪馆,和骨灰、骨灰袋打交道……这些在旁人眼里有些害怕的事,洪凯昕在殡仪馆工作人员指导下,很自然地接触并完成了。

    “这是一件有价值的事,也是充满正能量的事,没什么好怕的。”洪凯昕说,在殡仪馆,每每看到无主骨灰孤零零地留在那里,心头莫名有些沉重。

    他想起树葬名单中一位孤独的无名逝者,在18岁花样的年纪,离开了世界。逝者骨灰没有亲人来认领,放在骨灰堂里,长达10多年。虽然素昧平生,但因为年龄相仿,情感上多了一丝亲切。

    “每一个生命都有平等的尊严,包括他的消逝。我们把他们安葬在此,是出于对人类道德的敬畏。”跟大多数传统家庭一样,父母不大愿意洪凯昕参加这样的活动,也忌讳谈生死。但他却很喜欢,也感恩这样的社会实践,重新看待生活中的小挫折,去认真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他说。

    “什么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或许现在我们的力量不足以改变什么,但一点一滴,汇集起来,就可以做得更多。”洪凯昕笑着说,自己要做一名社会新青年,传播更多的正能量,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点子出自学生的一项社会调查

    给无名逝者举行树葬,这个点子最早出自余姚四中学生的一项社会调查。带队老师钱剑波说,这个项目时间跨度较长,早在2014年就启动了。

    当时,学生们得知余姚市殡仪馆存放着不少无人认领的骨灰时,便找到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并到街头开展问卷调查。

    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社会各界对无主骨灰态度如何?综合民意后,学生们向民政部、省民政厅、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建议,希望能找到让这些无名逝者“入土为安”的最佳方式,如以树葬、海葬或者其他生态葬形式入葬,让生前寂寞无助的逝者有一个温暖的“家”。

    同时,藉此向市民发出文明殡葬倡议,倡导大家推行丧事简办,争做文明殡葬、文明祭祀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这群孩子保持了很高的热情,有的班级四五十个学生,将近一半同学想加入进来,让我很意外。”钱剑波欣喜地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余姚四中“义冢”建设项目两次获得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展示会奖项,项目被肯定为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

    钱剑波也希望,带领学生把项目继续做深,让逝者得到应有的尊重,把更多的绿色资源留给子孙后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传播绿色生态节地安葬的意义

    无主骨灰是个普遍性问题。据统计,目前仍存放在余姚市殡仪馆的骨灰中,仅2006年之前的就有300多位无名逝者的骨灰无人认领,由于当年未采集DNA,时间相隔太久远,已不大可能再有亲人前来认领了,余姚市民政局决定为这些无名逝者寻找一个安息之地。

    此次学生志愿者安葬的无名逝者,主要就是这些逝者的骨灰。

    经过多方努力,余姚市民政局已在第一公墓修建了3个可供树葬的生态墓,分别为骨灰撒散形式的“无名逝者之墓”、骨灰盒合葬的“人生后花园”(可在墓碑上留下姓名,直到刻满为止)以及不刻名字的骨灰盒集体合葬墓(可安放20个)。

    “生命是无尽的,地球却只有一个,前人拥有的资源终将转交给后人,生命才因此得以延续,绿色生态节地安葬的意义就在于此。”余姚市民政局副局长朱建梁表示。

    朱建梁说,“节俭治丧”“入土为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社会,我们既要保持传统的丧葬习俗,保留必要的庄重感和仪式感,又要意识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节俭文明治丧的必要性,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宁波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相关人员也透露,现在宁波在积极探索解决“无名逝者骨灰长期留存殡仪馆”问题,余姚首创的树葬无名逝者的做法,是推进节地生态安葬一项重要举措,今后有望在全市推广。

    记者 樊莹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