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在同一个日子里,既有生离死别悲酸泪,又有踏青插柳欢笑声的,恐怕只有清明。 上坟、祭祖 “三月清明乌笋香,家家争说上坟忙。”上坟,是宁波人对清明扫墓的称呼。宁波人重祭祀,每年到了清明这一天,在外的游子都要赶回故里上坟、祭祖。 时至今日,宁波人上坟仍遵循旧俗:新坟必须在“正清明”,也就是清明当天去扫。而亲人离世,心中难免悲切。诗人杜牧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是戳中泪点。 上坟总归要准备一些祭品。宁波人的传统祭品中,少不了青团和麻糍。 这两者都跟“青”或“艾”有关。将采摘来的艾叶洗净后,与糯米粉一起揉搓,具有独特的香气,是属于清明特有的味道。 上坟前,宁波人通常要先做“清明羹饭”。 “清明羹饭”有几道必不可少的菜:黄豆芽,寓意兴旺发达;豆腐,代表地田发达;烤麸,则寄托富裕之愿。 由此可见,“清明羹饭”不仅是为了祭祀先祖,更是为了给后人祈福。 踏青、插柳、放鹞子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说:“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眼下,郊外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时光。再加上上坟多在郊外,借此机会踏青,也是顺理成章。 张岱在《陶庵梦忆·日月湖》中曾描述过清代初期宁波人清明踏青的盛况:“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城墙下趾稍广,桃柳烂漫,游人席地坐,亦饮亦歌,声存《西湖》一曲。” 可能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踏青时折一支柳条绕在头上,是件寻常事。其实,这一举动跟宁波清明“插柳”的旧俗有关。 古时,清明当天,妇女们会“结杨柳球”戴在发髻;家中有小孩的,大人也会给小孩戴上杨柳编的帽子,等清明过后,再把杨柳插到河边或门外。 这一习俗的形成,是因为人们认为杨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插土即活。妇女戴了,“红颜不老”;孩子戴了,“能健康长大”。 也有人家更直接,踏青归来,直接把杨柳枝插在屋檐下或者门上。 只是,到了现在,折柳枝是不文明的,不提倡。不过,寄托在踏青上的美好愿景并未因此减少,因为大家还可以放鹞子,也就是放风筝。 记者 石承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