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842年《伦敦新闻画报》(Illustrated London News)中的插图,题名为“中国囚笼”,被关在笼中的就是拿布夫人。
田 力
派员将其护送入粤。后来上海知县黄冕得到了一张英国人绘制的朝仪图(原指表现中国古代帝王临朝典礼的绘画——作者注),才发现这个“夷妇”(即拿布夫人)和画中的英国女王长得一样,竟然是“英国女主也”。
拿布夫人的故事还远播至日本,又出现了更加荒唐的变化,她竟被塑造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女将。日本学者盐谷宕阴在1847年编纂的《阿芙蓉汇闻》里称拿布夫人“极其骁勇,被他打折枪刀数十根,乃知此女尹夷国第三公主也”。由于《阿芙蓉汇闻》被日本各界认为是关于中国鸦片战争情报最好的资料集,争相刊印,因而拿布夫人的“女战将”形象也广泛流传。到了1849年,日本又刊印了《海外新话拾遗》,其中第二卷中有一幅插画名“女将勇战之图”,更是以直观的形式展现了拿布夫人的“神勇”。
英国炮兵上尉安突德的被俘可以说对当时的浙东战局产生了影响。1840年9月16日,安突德带着一名印度仆人在舟山青林岙测绘地图时,被当地村民包祖才等人擒获,并押解至宁波官府,此事是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民众自发组织抗击英军侵略的著名案例。书中是这样描述安突德被俘后在宁波的状况:
“第二天,他在该城上岸,被人抬到知县面前。知县在问他有关舟山的兵员、舰船等等数目之后,他的双脚上被套上重铐,被投入监狱。一到狱中,颈部又被套上一个铁圈,加上手铐,手铐拴在一根长约一英尺的棍子的末端,而棍子又拴在他的颈部的铁圈上。然后他被关进一个木笼,从格子外边量,高度长度各为一码,宽为两英尺。他在笼子里的时候,中国人又把一根链条从笼子的旁边拴到他的脚上。为了夜间更易保险起见,狱卒随时带着一盏灯笼,挨着笼子睡觉。安突德就这样过了四个星期以上。
他到宁波的第二天,又被带去见知县。知县问了很多有关轮船的问题,被捉去的买办担任翻译。安突德自请画个样子给他们看。知县看了之后很高兴,就请他和翻译吃了一餐,又供给热水,他才得以把身上的血迹污泥洗掉。安突德上尉以其画技巧妙,大得官员们的欢心,以至不久他们就给了他一个新笼,实长三英尺六英寸,宽二英尺一英寸,这样就比较舒服。他们发现他的艺术才能以后,常常请他发挥他的天才,画他们所不知道的各式各样的东西或动物。据推测,许多他的素描呈过御览。”
清末著名思想家魏源的友人黄冕,时为钦差大臣伊里布幕僚。安突德被俘获后,魏源受黄冕邀请到镇海军中,亲询安突德,了解英国情况,又旁采其它材料,写成《英吉利小记》一文。小记虽只2300多字,却涉及英国的地理概况、物产税收、军队建制、礼仪婚俗以及英国女王的有关情况,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充分显示出魏源对于西方世界的重视,也是他此后致力于西学研究的先声,该文后被收录于魏氏巨著《海国图志》。
英方对于安突德被俘一事颇为重视,多次要求清方归还安突德。伊里布以为奇货可居,向道光皇帝提出“释俘还地”的策略,即把安突德等俘虏交还英方,以换取英军“交还定海,撤退兵船”。这个提议倒是很符合道光的想法,立即就被批准。此后几轮谈判,多番周折,1841年2月24日,安突德和拿布夫人等人终被释放,英军也随即撤出舟山。实际上,英军的撤离主要是由于其调整了侵华战略,把占领目标从舟山替换到了香港。
宾汉(J. Elliot Bingham, 生卒年不详),1820年进入英国皇家海军服役,1838年7月至1841年7月间担任军舰“摩底士底”号(Modeste)大副。1840年4月,随舰参加英国侵华远征军,从南非开普半岛的福尔斯湾出发,于7月到达珠海万山群岛,此后亲身参加了在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的多场战役,后因负伤离职返英。
作为鸦片战争的英方亲历者,宾汉希望能“将关于这次对华战争的各种事迹,作一个简单的叙述”,所以于1842年在伦敦出版了两卷本的《远征中国纪事》(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to China)。第一卷共6章,其中第二、三、四、五章主要讲述自1840年7月至1841年2月间,英军在浙东舟山、宁波等地的侵略活动;第二卷共7章,其中第五、六两章叙述1841年10月,英军二据定海,又进占镇海、宁波、慈溪等地,直至1842年5月撤出甬城,溯长江而上,北犯乍浦、镇江。书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与浙东相关,也是目前所见的有关鸦片战争在浙东地区最为详细的英文记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作为一名军人,宾汉对于浙东战场的各项战况有着专业和详细的描述,从战前英方军事部署到战斗过程再到战局发展,不一而足,并可与中方的有关记载相互补充、印证,非常难得。此外,他还在书中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宁波的故事,比如被俘虏的英籍妇女晏嗱哪咘(Anne Noble)和英军军官安突德(P. Anstruther, 当时中文译名是晏士打剌打厘)的传奇经历。
1840年9月15日,英军武装运输船“风鸢”号(Kite)在宁波沿海因陷入软沙而倾覆。船上的英军、水手、杂役等29人在余姚、宁波、上虞等地分别被中国军民抓获。其中竟然还有一位女子,名晏嗱哪咘,时年26岁,是“风鸢”号上的副航务长拿布的妻子,故又被称为拿布夫人。该船失事时,拿布和其婴儿均溺亡。她与海军上尉的吉利是(Douglas)等五人被解送到宁波府。宾汉记述了她的遭遇:
“他们的颈部被套上锁链,被人赶到或简直是拖到一座大城,从城中的街上游行而过,任群聚的野蛮人嘲笑叫骂,然后被带到一个庙堂。在此处,一个兵士强力地把拿布夫人的结婚戒指从她的手指上撸走。的吉利是海军上尉的双手被反缚,就这样被绑在一根柱子上。拿布夫人、大副、还有一名侍役又被向前拖了约二十英里。在所经过的几个市镇上展览。从后来的情形看,落在这些劫掠者(我不能称他们为勇敢的士兵)手中的拿布夫人,无疑是被当成夷人女王的妹妹了。
夜间,他们在另一个神庙里停下来,领到少量的食物和衣服。围在颈部的锁链系在监狱的墙壁上。他们在这里被拘禁两天,初次允许他们洗澡。对方把他们的形貌准确地记下来……两天以后,他们被领出来,进入一个庭院。院中放着三架笼子,高约三英尺,长约二英尺六英寸,宽约十四英尺。这些残酷的监牢要由顶部的一个可以开关的门进去。他们被迫进入笼内。锁链末端拴在盖上,一根竹竿在顶盖以下的格栏之间穿过。他们就在这种受难的情形下,被两个人抬着,从一城镇到另一城镇,像野兽一般地展览给群聚的人看……
到了宁波以后,中国人给了拿布夫人华丽的中式女装,又拨给她一间狭小而极其肮脏的屋子,但是除了笼子以外,别无家具。晚上,笼子就成为她的床,白天是她的车,因为起初官员们常常请他们吃饭,这时她总是被扔进笼里。大家的情形也一样,直到官员们的好奇心满足了,这时军官们和这位女子都较为任其自便了。在这些场合下,官员们所问的问题最为可笑。他们非常急于知道这些被俘者与英国女王是什么关系,拿布夫人是否就是她的妹妹,对于否定的话一点不信。镣铐仍旧套着,直到10月25日才脱下来。”
求功心切的清朝官员凭空猜测拿布夫人是英国女王的妹妹,不过经过审讯后也明白了其身份。但是在民间,关于拿布夫人身世的各种版本却一直流传下来,及至民国时期,史学家陈怀在北京大学授课时所著讲义《中国近百年史要》上还称她是“女酋,为英皇第三女也。英将许还侵地,请还女酋”。此外,还有一个更加耸人听闻的说法——拿布夫人就是英国女王,此说出自夏燮所著《中西纪事》,该书卷五提及余姚当地民众在搁浅内滩的五桅大船中,“获白夷数人,内夷妇一人,装饰甚盛,有传其为外洋之公主者”,伊里布听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