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把柳叶刀 三代外科人

从医路上紧紧相随 治病救人是他们共同的初心

柳荣轩

曹树立

陈平

    港通天下的宁波,是西医传入较早的地方。创建于1843年的国科大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以外科见长。今年90岁的柳荣轩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医院工作,曾任医院普外科主任,一把柳叶刀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医院普外科主任的接力棒,从柳荣轩传到弟子曹树立的手中,现在再传到曹树立的弟子陈平手中。一把柳叶刀,在三代外科人手中传递。从医路上,他们紧紧相随,几十年来,变化的是日新月异的医疗条件,不变的是治病救人的初心。

    70年前,宁波医生数量不多  外科医生看病,主要靠问诊和手摸

    虽然已经过去了50多年,但柳荣轩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天到医院报到的日子。1966年2月28日,从兰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在兰州当地医院已工作了几年的柳荣轩回到家乡宁波,来到宁波市第二医院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当时的外科在现在医院1号楼的四楼,西边是泌尿外科和女外科,东边是胸外科和男外科。”柳荣轩回忆,当时医院只有永丰路口的那一幢大楼,外科是大病房,20多人住一间,所以外科病房分了男女。

    “现在看病都有B超、CT、磁共振,而我们那个时候只有听诊器和血压计,诊断病情主要靠问、靠手摸。”柳荣轩说,不像现在的外科医生有那么多医疗设备和辅助检查,当时的外科医生要求有一双灵巧、细腻的手。

    “我上大学时,外科学第一课,老师就要求我们把手保护好,不要做劈柴这些事,这样在手术时,病人芝麻大的病变都能摸出来。”虽然已不拿手术刀多年,但柳荣轩老先生的手依然保护得很好,除了异常细腻,还有着不同于同龄人的敏锐与稳定。在没有B超、磁共振的年代,他靠这双手为患者精准定位病灶,让手术的切口做得小一些、更小一些。

    柳荣轩回忆,在他们那个年代,刚毕业几年的普外科医生,不能做上腹部开刀手术,阑尾炎、疝气、痔疮、大隐静脉结扎是新入门外科医生的“四大金刚”。工作几年后,才能参与做一些上腹部的胃切除等手术。“那个时候宁波每家医院的医生都不多,上班只能连轴转,隔天一个晚班,遇上病人要抢救的,那就白加黑连轴转。”

    据宁波市卫生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卫生事业、医学教育的发展,我市医生队伍不断扩大,仅从西医师的统计数字看:1950年全市西医师仅147人,到1960年增加到了243人,到1980年有1274人。

    老一辈外科医生都是多面手  曾坐着人工轨道车去救人

    柳荣轩家中有一本老相册,里面有不少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作时的照片。当时,宁波擅长外科的医院不多,作为市二院普外科骨干医生,柳荣轩经常要下乡出诊做手术。

    “那个时候外科医生少,隔一天要上一个晚班,经常好几天也难得回趟家。”柳荣轩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晚上,10点多了还被叫出诊。原来,慈城有名患者在手术时遇到门静脉大出血,危在旦夕,手术医生从没处理过这样情况,只能用纱布按住出血口,一边给患者输血,一边赶紧联系市区的专家。听到患者情况紧急,柳荣轩披上一件外衣急匆匆出门,对方医院安排他去火车站坐人力轨道车去慈城。

    “当时汽车很少,为了赶时间,对方医院专门向铁路部门申请了人力轨道车。我坐中间,一个人在前面手摇,后面一个人用脚踩着推,夜风吹得人‘呱呱抖’。”1小时后,柳荣轩赶到慈城,处理好患者破裂的门静脉,并完成手术,患者转危为安。

    过去外科的分科没有现在这么细,老一辈普外科医生都是多面手,遇到什么手术都要上。凭借一把柳叶刀,柳荣轩做手术能“从头做到脚”。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山区还没有通电,医生们只能点着煤油灯做手术。“当时有些手术室的地面还是泥土地,人走多了灰尘‘蓬蓬起’。”就是在这样的手术条件下,柳荣轩和其他医生护士们一起,挽救了不少病入膏肓的患者:为一名70岁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的妇女切除了6公斤重的肿瘤;为一名9岁恶性肿瘤患儿做第二次手术,切除了7公斤重的畸胎瘤;成功抢救一名心跳骤停17分钟的7岁患儿……

    虽然条件艰苦,但柳荣轩的成就感满满:“每次做好一个难度高的手术,脱下手套,我就会‘呱呱跳’。为什么?因为又救了一条人命!”

    当年柳荣轩救治过的不少患儿,如今都已儿孙满堂。几年前,曾有患者辗转找到他,再续医患情。受父辈的熏陶,柳荣轩的儿子和孙子都选择了医生作为终身职业。从小被他带着出诊的孙子,如今也已成为独当一面的外科医生。

    1999年,柳荣轩退休,医院外科主任的接力棒在退休前几年就已交到他的弟子曹树立手里。这以后,他还坚持坐诊,活跃在手术台上,直到2009年,他已79岁高龄,才回家休养。

    据宁波市卫生志记载,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1991年全市有西医医生4464人,到2010年达到1.4万人。

    医疗条件越来越好  三代外科人治病救人的初心不变

    柳荣轩的弟子曹树立1982年到市二院工作,是改革开放以来医院外科飞速发展的见证者。曹树立回忆,改革开放以后,医疗条件逐渐改善,对外交流逐渐增多,是一名外科医生成长的最好时候。

    “我当外科医生的时候,很多同事和我一样,几乎天天泡在医院。医生不够的时候,各种手术都要上,跟着做助手,一年下来,大家进步都很快。”曹树立说,和老一辈外科医生“从头做到脚”不同的是,随着外科技术水平的发展,专科越来越细分。如今,二院当年的普外科,被陆续拆分为胃肠、肛肠、血管、肝胆、乳腺、甲状腺等8个外科。

    曹树立说,细分的结果使得专科医生的专科学术水平得以提升,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很多之前需要开膛剖腹的手术,现在只要打一两个小孔就能搞定。

    如今,宁波市第二医院已经更名为国科大华美医院,曹树立2006年退休后,他的弟子陈平成为新一代外科主任。

    “最近几年外科的发展突飞猛进,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腔镜技术发展很快,在柳主任、曹主任的年代,腔镜还没有普及,现在每个科都有腔镜技术在大显身手。”陈平说,外科医生的成长,首先感谢的还是病人,医生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假如没有病人的信任,医生不可能提高和进步。以心换心,怎样减少病人的痛苦?怎样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这是医生首先要考虑的事。

    不久前,国科大华美医院外一科医护人员相约为老主任柳荣轩集体庆祝生日,三代外科人齐聚,恭贺老人90岁生日。从大外科到细分专科,从普通开腹手术到微创手术,几十年来,变化的是逐步改善的医疗条件,不变的是三代外科人为患者服务的初心。

    首席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陈琼 郑轲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