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艺术品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11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玉成窑

倡导雅致茶文化

论道玉成窑汉铎紫砂壶

    玉成窑可算100年前的文创产品,而且是其中的成功典范。记者从目前正在火热进行的艺术宁波TOP10(2018年度)评选活动中了解到,参选的“论道玉成窑汉铎紫套件”文创品,通过玉成窑“张生品定”与知名茶企双品牌合作,实现了非遗文创产品的延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出一条全新的文创品1+1>2的新商业模式。

    作为“文人紫砂”的顶峰,玉成窑是由书画篆刻家领衔,制壶名手、陶刻高手共同创作而成的。将文人的文学修养、艺术审美和生活情趣,用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形式,通过紫砂器具完美地呈现出来,从而使紫砂壶达到“切题、切意、切茶”和“可用、可赏、可玩”的雅玩意趣。

    传世至今,玉成窑一直被众多藏家所追捧。玉成窑传人张生也从收藏者而成为玉成窑文化的传播者。他不仅建立了宁波茶文化博物院,让湮没于历史烟尘的玉成窑重见天日;也通过传承和创新,让玉成窑再度激发活力,成为最受欢迎的文创产品。

    “紫砂器物都是有生命的”

    在张生看来,每一件紫砂器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灵性。“我常常在茶文化博物院里看这些玉成窑的藏品,那份温润如玉的质感,彰显着当年那些文人的风骨:儒雅、内敛,也彰显着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不争、不躁。感觉他们会穿越时光,向我讲述背后的生动故事。”

    玉成窑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由甬城书法家梅调鼎倡议,得沪甬两地名家之助,在慈城建窑,专事文人紫泥砂器,虽烧造时间不长,出品数量亦有限,然品种却颇多,器品以文人自用雅赏和相互交流为主,亦有依同好要求定制之器,件件皆素雅古逸、意趣盎然。

    创始人梅调鼎(1839-1906)为晚清书法名家、浙东书风清季代表人物,被誉为“清代王羲之”。当代书法泰斗沙孟海在《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巻第二号(1930年1月25日出版)发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其中对梅调鼎的评价:“说到他的作品价值,不但当时没有人能和他抗衡,怕清代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

    从了解玉成窑的那一刻起,张生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他像探秘一样去寻找被时光湮没的玉成窑的痕迹。幸运的是,通过收藏的人脉和圈子,张生收到了第一个标准器,就是一件四位名家合作的玉成窑,兼具书、画、篆刻和紫砂工艺。

    带着感恩,也带着使命,张生花了很大的代价终于将一件件玉成窑藏品带归故土。

    “然而,由于玉成窑的烧制年份并不长,所以流传于世的不多,目前据我所知的藏品大概二三百件。”作为玉成窑非遗传承人,张生数年来专注于玉成窑摹古茶具,因为不希望玉成窑只是被小众收藏,而是立志让博物馆的艺术品走进日常,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了生活中,成为品质生活的一部分。

    雅致茶文化的倡导者

    十年如一日,痴迷紫砂壶的张生终于重新挖掘和恢复了玉成窑紫砂壶的制作技艺。从泥料、工艺、壶型、窑烧、书法镌刻等,全部自己亲自监制。“和记张生”的玉成窑茶具不仅采用旧藏原矿顶级紫砂,更模仿古代柴窑烧结方式,每窑烧制时间历经八十至百余小时,力求玉成窑的古雅温润,与玉媲美。

    “形而下为器,形而上为道”,摹古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再创造。“过去的壶比较大,而现在泡普洱茶、红茶等根据茶的特性小壶更加适合,更为聚气。从350毫升到160毫升,不仅仅是讲究形的比例,更要注重紫砂壶的神韵和气质。”说起玉成窑,张生总是充满激情。

    为了提高自己金石书画方面的修养,张生多年来师承当代海上著名书画篆刻家、金石鉴赏家童衍方先生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先生,孜孜不倦地学习。

    “闲时品茗玉成壶,无为论道竹叶青”。“论道竹叶青玉成窑汉铎紫砂壶套组”是其中一件颇受欢迎的文创产品。这是根据著名的玉成窑汉铎缩小,运线流畅优美, 细微处均有变化,像明代家具、铜炉一样讲究造型和线条。书画陶刻模仿玉成窑古法镌刻,采用双刀挑砂之方法。再配以汉代玉杯造型的小茶杯,不经意间把汉文化生动地传递。

    “论道竹叶青玉成窑汉铎紫砂壶套组”也是玉成窑与竹叶青品牌的联合佳作。通过与茶业的大品牌联合开发产品,充分发挥双品牌的优势互补和双赢效应。如今,玉成窑还与八马茶业合作设计了“赛珍珠系列”,和天福茶业开发紫砂杯产品,产品供不应求。

    如今,不管是摹古系列茶具和文房,还是新的紫砂茶具系列,既是玉成窑文人紫砂的传承者,也是雅致茶文化的倡导者。从历史走向现实,从博物馆走入生活。因为有文化的厚度,才能定义时代的审美,才能创造未来的价值。记者 陈晓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