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小生长在南方,见过许多竹子。小时候,别无所好,经常跑到竹林里挖笋,挖累了就坐在小溪边看一会石头缝里横着爬的石蟹、翻筋斗的跳跳鱼。清风习习,由暖转寒,一把锄头,也从春季抡到冬季。每次挖笋,我鲜少有空手而回的时候,即使最难挖的冬笋,只要我上山,必有所获。小时候,邻居只要看到我扛着锄头朝山上走,就同我开玩笑:“你家中午的下饭菜又有了。”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于生长在乡间的人来说,笋算是一味地地道道的美食。就算是烹饪水平再不济的人,也能做出一碗鲜美的笋汤来,加上笋干、烤笋,配成一桌的菜肴不成问题。 家乡的竹子一年能长三种笋,可说是四时不断。冬天是冬笋,春天是毛笋,夏秋季是鞭笋,味道各有所长。冬笋和鞭笋不管是谁都能跑到山上去挖,即使把整片毛竹园翻个底朝天,也没有人会说。毛笋因为要养竹子,乡民之间似有约定,一般不往别家去挖。间或有一两个不识相的,也会被人呵斥一番。 挖笋其实是有技巧的。笋将出地面时,笋尖或是笋背拱着地面的泥土,会形成一个个小土丘,初时只是微微地有一点缝隙,随后这条缝会慢慢变大,分成好几条,随着笋往上拱的势头越来越足,地面的缝隙也越来越大,最终破土而出。换言之,竹林里有裂纹的地方都可能有笋,这给我们挖笋辨明了方向。当然,关键还是得凭经验,因为淘气的孩子、童心未泯的大人时常会用锄头在地面上开几个堡垒,让你真假难辨。对于那些不想仔细去找又有几斤蛮力的人来说,不妨先在竹根的周围挖上一圈,看到竹鞭,只需沿着它们以开荒的劲头一路跟过去,大多数时候也能挖到笋,因为竹子长在竹鞭上,而笋也长在竹鞭上。 每年冬笋时节,家乡的竹林要被挖笋的人来回翻好几遍,许多时候,大家苦苦寻觅的多是一种叫黄泥拱的笋。黄泥拱在我们这里一般用来形容冬笋或者春日未“露脸”的毛笋,顾名思义,因笋长在黄泥地里而得名。所以,要挖黄泥拱,先得找一座黄泥山。黄泥拱所在的穴则叫黄泥窠,从此间长成的笋,个大味美,十分馋人。黄泥拱埋在泥土下,犹如未见过世面的蒙童,笋尖金黄锃亮,壳呈黄色或浅棕色,没有一点俗世的习气。一旦暴露在地面上,笋壳就会变黑或变绿,肉质就会变老,嚼起来已无鲜嫩爽口的感觉。待到后来,只能晒成笋干了。 笋要黄泥拱,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就算才华横溢也要学会谦虚,明辨慎言,别让聪明形于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