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糕出炉后,进行分切包装。 |
|
加多少白糖,严格按比例称重。 |
|
发酵的米浆搅拌后再次发酵。 |
|
发酵房里,这个蓝色的仪器可以测试温度和湿度。 |
|
舀米浆,准备上炉。 |
|
刚刚出炉的原味洋糕。听说这一天,有一个客户预订了150只。 |
洋糕是宁海常见的传统点心,属于土特产范畴,却偏偏叫作“洋糕”。做了20多年洋糕生意的叶宏伟的说法是,蒸前“漾一漾”,出炉时洋糕显得平整光滑;另一种解释是,蒸糕要用火,过程为“炀”。而“漾”、“炀”都和“洋”谐音,因此得名。宁波人则常把它叫作“发糕”或者“水塔糕”。 农历七月十五,八月初三和八月十六,都是宁海人吃洋糕的日子。 从节令来看,农历七八月,瓜果飘香,稻菽进仓,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尝洋糕,庆祝五谷丰登。其中,要数八月初三氛围最浓。 做洋糕的过程颇为周折,从大米浸泡到洋糕出炉,前后需要两天。一般头天傍晚开始浸米,第二天清晨把吃足水分的大米研磨成米浆,拌入“白药”后开始第一次发酵,接着添加白糖,进行三四次发酵。米浆充分发酵后,才可隔水蒸煮。 叶宏伟开在宁海仙台路的洪伟洋糕店(宏伟已被注册,就谐音为洪伟),正式做洋糕生意是从1994年开始的。 老叶年轻时当过兵,在海军部队服役四年。退伍后,两口子就夫唱妇随做起了洋糕生意。传统的洋糕是“大块头”,厚度达五六厘米,口感较硬,甜度偏高。老叶认为,在过去,吃饱排在第一,现在则要讲究口味和营养。 老叶的岳母做洋糕小有名气,老叶学会后对流程进行了改良。在老底子“白药”发酵的基础上,老叶选用优质大米和白糖为食材,并增加发酵次数。经过三年多的不断尝试,蒸出的洋糕吃口松软,口味清爽细腻,并增加了核桃味、芝麻味等品种。 洋糕发酵适合在暖和又湿润的环境里进行。到了干燥寒冷的秋冬,则采用空调加温。老叶会拿出一套自己琢磨的土办法,让这块小小的洋糕发酵发得富有弹性和韧劲。 做洋糕,大米的浸泡、发酵以及蒸糕等各个环节连轴进行,都需要悉心照料。如果发酵过了头,会影响口味,米浆还会不断地从桶里冒出来,造成浪费。而蒸糕的过程除了不停地舀米浆、搬蒸笼,还要观察火候。老叶当过兵,时间观念特别强,这些时间段,老叶夫妇守在厨房,不会分身也不能分心。 很多工序需手工操作,一天的加工量因此受到限制。如果不预订,“洪伟洋糕”基本买不到。最近,他家儿子小叶也开始打下手帮忙,日产量已经增加到五六百只。对于这块洋糕的品质,老叶一家很有信心,他们的小目标是做成百年老店。 记者 谢昭艳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