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亿: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篇章》第四章插图“役民耕桑”。
慕雅德(Arthur Evans Moule, 1836-1918),英国圣公会来华传教士,汉学家。他于1861年抵达宁波,此后直到1876年,大部分时间都在甬城活动,后来又到杭州、上海等地传教。慕雅德勤于写作,在华生活的近半个世纪里,出版了约有18本英文著作和15本中文著作,此外还为一些英文刊物撰写了内容广泛的文章,可谓是著作等身。1871年,慕雅德在伦敦出版了《四亿: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篇章》(下面简称《四亿》)一书,此时距离他初次抵达宁波刚好是十年。这段时间,他基本上都在这个城市生活与工作,他关于中国的全部知识几乎都来自于宁波,他通过观察宁波来认识中国,接触宁波人来了解中国人。在这本著作里,宁波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中国。全书共分六章及附录,各章题目分别是:中国宗教、中国人的语言、中国人的迷信、科林斯与宁波、中国和其他国家、中国乞丐、中国谚语,其中篇什多为慕雅德曾经发表过的文章,所以该书也可被视作是一本文集。
书中最具特色的章节当属第六章“中国谚语”,这是目前所见西方文献中对于宁波谚语最早的系统介绍与翻译,此外还附有拉丁字母拼写的宁波方言读音,这对于后世了解和研究清末宁波流行的俗语和方言,都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篇章伊始,作者引用英国大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的名言:“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这句话不仅道出了谚语的魅力,也表明了作者研究中国谚语的初衷,即通过谚语来认识中国人的智慧。慕雅德说在文章中“提到的这些谚语不仅仅是我从中文书里学来的,也是我从中国人的交谈当中听到的,我经常能目睹使用这些谚语对听者所产生的效果。”其实这些谚语就是他在宁波的学习和生活中习得的。
慕雅德发现,“有许多经常使用的口头谚语,都是从儒家的经典当中移植演化而来。实际上,孔子的著作包含了大量的格言(这与孟子的那些详细阐述其哲学思想的专题论文相当不同);而且,这些格言通常都是言简意赅、妙不可言”。在他看来,孔子的格言在中国如此流行,也可勉强归于谚语之列。慕雅德又比较了中、英两国谚语来源的差异,“莎士比亚喜用谚语,他主要是从民众的口语中收集素材;中国人的语言中也使用大量的谚语,但许多时候是取自圣贤的著作”。他还举了一些介于格言与谚语之间的孔子名言,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和“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他从西方来华传教士的角度出发,认为“前者是反对中国政治家们的排他性和他们对于外国人的厌恶;后者则是反对多神信仰”。
慕雅德非常清楚中国的谚语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他说“很多的谚语是具有地方性的,当它们被译成其它方言时,韵律就会丢失或受损”。因此,他在介绍宁波当地流行的谚语时,还附上了用拉丁字母拼写的宁波方言读音:
“许多中国谚语都不缺少智慧。我并不熟悉一些谚语的更加简洁的形式,但是在宁波话中就是这样表达的,例如:‘有两个好人,一个死了,一个未生。’这句谚语表达了对于人类良心的批判,即‘世上无正义之人,一个也没有’的意思。
还有‘心好天太平,何用咬菜根’,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于一些佛教僧侣和信徒们的抗议,那些在勤勉守规的伪装之下,例如只吃素菜(一种禁食的方式),却常常过着放纵的生活……
有一条谚语,我不能确定它最初的含义:‘凉亭虽好,弗是久留之地。’可以被意译为‘道路上的休憩之所,凉风徐徐吹来时,确为绝佳之地;但这里并非居所,不是宁静安逸的长久家园’。”
慕雅德认为“许多语言中都存在着内涵相同的谚语,只是因为不同地域和风俗,它们有不一样的外在表达形式”,并且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对宁波与英国的民谚进行了研究:
“例如,我国有句常见的民谚‘落在两把凳子之间’(Falling between two stools,指在两把凳子之间犹豫,决定不了坐哪一把,结果是两把凳子都被别人坐了。意为‘两头落空’或‘两边不讨好’——译者注)。而在中国这个国家,数百万人的出行方式是乘船,因此同样意思的谚语被表达为‘脚踏两头船’,即‘两只脚分别踏在两条船上,船一开动,人就会跌倒’。这是一句很好的谚语,表达了‘你还要在两种意见之间犹豫多久’的意思。”
就有关天气的谚语来说,‘七点钟前雨霖霖,十一点前可放晴’(意为‘早雨不过午’——译者注),而在中文里的表达则是‘开门雨,晚后晴’,意思是当你早起开门时发现下雨了,那么等你吃完早餐后,天就转晴了。
还有一种现象也是大多数英国人注意到的,即在多雨时节,短暂雨停和中午时分出现阳光之后,是更大更持久的雨。这一点也被中国人观察到了,‘歇歇昼,落日凑’。他们说,如果在中午的时候雨停了,那么直到第二日正午依然会下雨。”
书中特别提到宁波有一类谚语“需要作出清晰的区分与认识”:
“‘好死弗死,多吃白米’,意为你已经老了,该死了,却从早到晚吃我们的米饭。鉴于中国人是以孝道而著称的,这句谚语,乍一看来,似乎是一个民族谚语中极为罕见的例子,它是从该民族思想中的不道德方面而非道德方面产生的。然而,对于任何一个已经相当流行的格言的起源,总有一个强有力的假设。尤其是对于这则谚语,更是有人认为它不过是体现了中国人的讽刺幽默而非冷酷无情的例子。在我看来,在某些发生饥荒的严峻现实之下,出现此事也并非完全不可能。然后它被以一种讽刺的方式延续下来,甚至是出自最为恭敬孝顺的人的口中,被幽默地用来形容所谓爱的反语。同时,由于这句谚语的字面意思,某些中国听众有时会强烈反对它,对其流行表示不满,我们也不必感到惊讶。
还有一则谚语,也有着类似的解读模式。乍看之下,它并不能充分证明中国人的勇气和夫妻间的恩情:‘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到来各自飞,你到东来我到西。’下文即便不是这句谚语最准确的涵义,也展现了它的精髓。‘男人和他的妻子,过着宁静的生活,就如同鸟儿,安然栖息在枝梢;灾祸降临,它们扇动翅膀,各自飞逃。一只飞到西,他认为这里最好;一只飞到东,那儿危险最小’。”
可以看出,慕雅德对于中国谚语已经有了较深的思考与理解,当然也有牵强附会、想当然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慕氏还认识到中国的谚语注重押韵,因此其翻译的英译文也力求忠于原作、韵律和谐。例如,他将“天上无昼夜,地下无五谷”译为No day, no night, No harvest bright;而将“无冷无热,五谷弗结”翻译成No cold, no heat, No rice to eat,读来朗朗上口。
《四亿》第六章主要是选取在宁波地区流行的、具有代表意义的谚语20余条为例,介绍中国谚语的特点,并不是专门的谚语录。1872年,美国传教士汉学家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在上海出版了一部英汉辞典工具书——《英华萃林韵府》,在该书的第二卷附录中保存了慕雅德整理的“超过两百条的宁波谚语”,均为英汉对照,但是略去了拉丁字母拼写的宁波方言读音。这可以说是近代西方文献关于宁波谚语最为全面的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