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热点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师远去!
宁波痛失放射医学界元老楼垂久

他曾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开创国内用空气灌肠整复成人肠套叠的先河
90岁高龄时还在家里远程阅片会诊

楼垂久早年工作照。

    为帮患者驱出胆道里的蛔虫

    他经常暴露在射线里长达一两个小时

    有人这样形容楼垂久的60多年从医之路:他不在家,就在医院;不在医院,就在去医院的路上。

    楼垂久和同为市第一医院医生的妻子养育了3个子女。“从我记事起,家里总是患者不断,吃饭时、睡觉时,总有患者提着片子找上门来。”楼垂久的小女儿楼伊娜回忆,有患者找来,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父亲都一视同仁,“放下碗筷,或是从床上爬起来,他拿起片子认真看。”

    从事放射科工作,长期接触射线,对身体会有损害。但楼伊娜说,每年的放射假,父亲从来没有休过。为患者治疗,他也从不顾及自己的安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卫生条件不好,蛔虫患者较多。胆道蛔虫症的患者常常痛得满地打滚,被送进医院急诊,要做外科手术才能解决问题。

    看着患者痛苦的样子,楼垂久思索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帮助患者解决痛苦。他通过钡餐透射,找到患者的蛔虫所在,在影像机上甚至能看到露在十二指肠部分的虫尾左右摇动。楼垂久在X线透视引导下,通过对蛔虫尾部摇动的地方反复按摩,把蛔虫从患者的胆总管里“拖”出来。

    这样的操作像隔山打牛,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了让患者免受手术之苦,楼垂久不放弃,有时候要在X线透视下努力一两个小时。

    由于长期暴露在大剂量X射线下,1967年,42岁的楼垂久就患上了放射性白内障。受射线影响,他的血小板低于正常人长达几十年。但他仍然坚守在放射科的工作岗位上。

    因为贡献突出,楼垂久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1959年,他受邀出席全国医药卫生系统革命经验交流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他78岁还参与抗击SARS

    90岁还在家里远程看片会诊

    阅片无数,楼垂久老人留下不少传奇。

    几十年前,宁波有位市领导的X线片子被上海、北京的专家都诊断为肺癌,楼垂久提出不同见解,建议先进行抗炎治疗。家属坚持去外地大医院做手术,在手术前复查时却发现肺部包块缩小,果然不是肿瘤,而是炎性包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位外地大学生提着X线片子找到楼垂久家里。这名大学生出生在农村,家庭贫困,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因体检时发现肺结核被学校要求休学。他慕名从外地赶来找楼垂久看片子,不巧当天楼医生没在医院上班,他又追到了楼医生的家里。楼垂久拿起片子一看,马上提笔写下诊断报告,说这名大学生的病是陈旧性的,不会传染,可以放心回学校读书。这名大学生带着诊断书开心地离开,并顺利重返校园。

    楼垂久家中客厅的一角一直保留着一个工作区,这里最早有一个阅片器,后来是有互联网技术支持的电脑,可以让楼老随时进行线上影像诊断与会诊。

    1999年退休后,楼垂久在临床一线又坚持工作了十几年。78岁的时候,遇到SARS,他不顾自己高龄,积极参加会诊、阅片,一起为抢救病患出谋划策;80多岁时,他一周三天在医院工作,自己坐公交车往返;快90岁的时候,医院考虑到他来往不方便,在他家里开通了网络阅片系统,他坚持在线上会诊直到90岁。

    楼老的学习精神,更是鼓舞着后辈。“楼老师退休后,医院才买了CT,磁共振就更晚了,但他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英文水平也高,每天自学。”楼垂久的弟子阮新忠回忆,楼老常常不耻下问,有不懂的,就向自己的徒子徒孙学习,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多层螺旋CT刚推出不久,楼老就从外文文献中学习到高分辨CT检查用于早期肺癌诊断的优势,并在科室和市里相关年会上作专题讲座,他的讲座内容比国内同类文献早了近1年。

    今年大年初一,一场急性大面积心梗让楼老住进了医院,他才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放射医学岗位。这以后的70多天,老人一直在病床上和病魔作斗争,曾三次住进ICU病房。

    在ICU每天下午3点的探视时间里,楼老和家人见面的第一句话,总是夸赞医护人员细心、护工阿姨耐心,惦记着护工阿姨的工资给了没有。临走前半个月,医院党支部的组织委员去看望他,他躺在病床上追问:“我托人代缴的党费收到了吗?”

    临终前,老人拉着女儿的手叮嘱:“我走了,一定不要给医院提任何条件,我已经不能再为医院做些什么了!”

    4月17日上午,94岁的楼垂久老人驾鹤西去。从此,人间少了一位放射医学的元老,天堂里多了一位让人缅怀的医者大家。

    新闻延伸

    “楼老师是一座高山, 我要用一辈子去攀登”

    已经成为宁波市第一医院放射科名医的阮新忠,从1993年进院起就追随着楼垂久,他自称是楼老师的“粉丝”。

    “我这个年龄的人是不会追星的,楼老师就是我的偶像,他像是一座高山,我要用一辈子去仰望、去攀登。”红着双眼,阮新忠回忆起和楼老师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

    “我刚到医院工作的时候,每天早上,楼老师都带着我们一大帮学生一起阅片。因为找他看病的人太多,阅片总是被人打断。我看老师跑进跑出太辛苦了,一天晚上我悄悄做了一个纸牌子,上面写着‘楼老师正在阅片,会诊患者请在门外等候’。”阮新忠说,第二天一早,楼垂久看到这个牌子,笑了笑,然后说了一番让他铭记一辈子的话,“楼老师对我说,每个人生病,都想找最好的医生看病,你要记住,如果别人找你看片子,那就是对你的信任。”阮新忠默默收起了纸牌子,把老师的话一直记在心里。

    “楼老师从不发脾气,对患者是这样,对我们这些学生也很少批评。”阮新忠说,遇到学生有误读片子的情况,楼老师从不当面指责,而是通过发问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自己错在哪里。

    作为“粉丝”的阮新忠,还听楼老讲述了不少早年从医的故事。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楼垂久身背30毫安的X线机去企业,在没有防护设备的情况下,给工人拍片做身体检查;上世纪70年代,楼垂久开创性地设立了半自动化隔室透视屏蔽防护装置,解决了过去做检查时医生和患者要在同一个房间里长期接触大量射线的问题,省城医院也派人来参观学习……

    “楼老师是一位大家,也是一位绅士。80多岁时,他还自己坐公交车来医院上班,我们在公交车上遇到,他穿戴得干干净净,不坐座位,站得笔直……”回忆起自己的恩师,阮新忠几度哽咽。

    女儿的回忆:

    “父母的爱情让我们深深感动”

    没有那么多山盟海誓、甜言蜜语,老一辈人的爱情看似平淡如水,实则让人动容。

    楼垂久的妻子也是市第一医院的医生,在口腔科。两人一起工作在临床一线,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共同养育了3个儿女。

    妻子58岁那年突发疾病,在医院昏迷、抢救了40多天,后来诊断是病毒性脑炎。醒过来以后,身体大不如前,人一阵子清醒、一阵子迷糊,一直卧病在床,大小便都需要人帮助。

    妻子住院的时候,楼垂久白天上班,晚上到病床前陪护,一边看英文书,一边陪着妻子。两年前,市第一医院为楼老拍摄、制作资料片时,曾经问起这一段经历。对着镜头,楼垂久老人说得很平淡:“我知道她生病很痛苦,作为家人,我要尽量减少她的痛苦,所以我一直陪伴她,在床边陪了18年,直到她去世。”

    “陪伴18年,直到她去世!”普普通通一句话,字字值千金。

    “我们总说爸爸是最好的丈夫,妈妈生病,他陪了18年。妈妈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他一点也不嫌弃,18年来甚至没有和妈妈分床睡过。”楼垂久的大女儿楼敏娜今年60多岁,她说,父母的爱情让做儿女的深深感动,“妈妈卧病的时候,时而犯糊涂,三餐不定时,爸爸回来如果知道妈妈有一餐没有吃过,就会非常着急,会赶紧出去买各种妈妈爱吃的东西回来,把这一餐补上。”

    网友的缅怀:

    “他是医师楷模,一代宗师”

    4月17日晚,宁波市第一医院官方微信发布了楼垂久老人去世的消息。惊闻噩耗,楼老的同行、同事和患者们无不感到悲痛。老人一生育人无数,弟子门生遍及省内外。他们纷纷在微信留言,缅怀老人的高风亮节。

    学生:缅怀宁波放射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一代宗师楼垂久老师。楼老医术精湛、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待人真诚、风度翩然,其门下弟子的名字如雷贯耳,遍及宁波各县市区,是宁波放射学界的第一位大师,也是唯一的一位大师。楼老一生为宁波放射学事业鞠躬尽瘁,是我们所有放射人学习的楷模。

    范震:和科室战友一起送了前辈最后一程,弥留之际仍儒雅依旧,因隔代原因一直没有机会向前辈当面讨教,但在平时工作中关于影像方面的问题向前辈的徒弟们讨教时,常惊叹于老师们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影像经验,徒弟技艺尚如此精妙,可知宗师学识的广博,虽未经前辈当面传道,仍能感受到前辈治学严谨之风骨!

    “宋”:楼老先生一路走好!我们会想念您的!您的为人、您的医术、您的医心、您的医德,我们一直会怀念与记忆!

    于弢:斯人已逝,风骨犹存!一院百年历史长河中的先贤!楼老一路走好!首席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鲁苏霞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