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2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原雪路向春开

——援藏扶贫的宁波故事

“示范井”井长扎西塔杰(左)打开水井阀门,为村民供水。

宁波援藏干部“发明”的农牧民健康体检车。

    “示范井” 破解“年年打井仍没水喝”的困扰

    3月24日,比如县良曲乡刚下过一场雪,帕拉村村支书加达熟练地打开集市边的“示范井”阀门,一股清水涌了出来。良曲乡乡长周仁梅告诉记者,往年的冬天,这里的人要去1公里外的地方凿冰取水,有了这口不冻的“示范井”之后,周边100多个商户和40户藏民用水方便多了。

    由第八批浙江援藏干部援建的“示范井”共有15口,散布在比如县的三个乡镇。比如县位于怒江上游,却“守着怒江没水喝”。据援藏干部观察,各乡镇之前打的水井多数存在地表污染、水质变化、冬天结冰、后期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很多农牧民和部分乡镇人口集中区没能解决用水难题。前几年高原流行的包虫病,多是饮水不洁所致。

    想改变局面,唯有把井打深。以前打到一二十米,现在打到50米甚至100米。盛悠咨询了技术人员,想出一套适用高原的方法:先用水泥把水管包起来,确保其不会移位,再在地面上立一个储水罐,水泵打上来的水都储存在里面,外部建一个水泥房,把井口罩住。

    良曲乡查库勒村的工程最难。为了离村庄近,硬是在海拔5000米的斜坡上打了一口井。“村民说,他们生活了一辈子,没喝过那么干净的水。”周仁梅说,“这些井可以说是解决了村里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

    有了井,没人管也不行。盛悠创造性地借鉴了浙江经验“河长制”,实行“井长制”,按新方法打造的15口“示范井”都有专人管理。

    71岁的扎西塔杰是比如镇吉前村村支书兼“示范井”井长。他每天都会来井边好几次,开关阀门,监测水质。为维持水温,扎西塔杰给储水罐裹了好几层棉被,用麻绳捆住,确保在冬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气温下也能用上干净的井水。

    15口“示范井”造价共250万元,盛悠觉得这笔钱花得值。以往,高原上打一口井也要数万元,但用不了多久就废了,来年还得打新的,算下来钱也不少。而经过周密设计的“示范井”,具有长效性和稳定性。

    这两年,比如的教育环境大大改善。然而,宁波援藏干部、比如县教体局副局长杨周宏在走访学校时发现校园存在用水难题,于是为比如5所学校打了7口井,服务8000余名师生,取名“思源水井”。饮水思源,寄托了增进民族团结的拳拳之心。

    流动体检车与医改的

    “比如模式”

    高原雪路向春开

    比如县人民医院大院里停着一辆特殊的大巴,车里犹如一个小型诊室,X光、彩超、检验、心电图设备一应俱全,设计科学而精巧。这辆全西藏独一无二的流动体检车,是宁波援藏干部“发明”的,承载了全县农牧民参与全民健康体检的希望。

    据宁波援藏干部、比如县卫健委主任兼县人民医院医疗集团院长刘琳调查,3年前,比如县农牧民体检率只有4%,国家的体检补贴基本“发”不下去;乡镇卫生院没有一台像样的设备;病人不相信县里的医院,县外转诊率高达90%。

    地广人稀、资源分散、人才缺乏,面对一个个棘手的问题,刘琳找到盛悠一起想对策,“乡镇没有条件,我们就把医生和设备送下去。农牧民说家里牛羊离不开人,我们就送医下乡。”

    2018年3月,雪山脚下,由宁波市江北区政府拨款73万元捐赠、宇通客车公司制造的农牧民健康体检车出发了。这辆车,从设计构造到联系厂家,从外形到内部配置,几位援藏干部查百度、找专家,为了破解连厂家都犯难的自带发电机问题,他们还把求助电话打到了国外。

    一年多来,这辆流动体检车成了高原上的“网红车”,为2.7万比如人完成了体检。照估算,不出三年,便可为全县所有7.6万人建立健康档案。比如县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主任洛桑扎西笑得灿烂:“一位藏民每年的体检补贴是100元,我们活用政策,三年检查一次,把每人次的标准提高到300元。这样,体检项目更全,大家也更方便。”

    流动体检车只是刘琳在比如县发动的医疗改革中的一个子项。这位后来被称为“网红医生”的宁波援藏干部,1个多月跑遍了比如11个乡镇卫生院,根据藏区特点,为比如打磨了一套精密周详的医改方案。2017年8月组建了比如县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去年,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通过初评。医改的“比如模式”得到西藏自治区主席齐扎拉点赞,有望在全自治区推广。

    产业扶贫、民生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扎根世界屋脊的3年里,宁波第八批援藏干部用脚步丈量了比如县一万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最远的教学点送去教学用具,为最高的村打出水井,为最险的寺庙送去电和光明,完成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做好援藏工作,需要真金白银,更需要真抓实干、真情付出。2019年春,怒江的冰层比往年都厚,人心却比任何时候都暖。因为他们相信,宁波留下的财富,将永久性地给藏族同胞带去春的和鸣。

    记者 张伟方 顾嘉懿 朱尉/文

    张培坚/摄

    ■新闻多一点

    宁波援藏:

    三年的多个“第一”

    第八批宁波驻那曲市比如县援藏小组共有5位成员,其中干部4人、人才1人。3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高原农牧区,创造了许多高原扶贫的“第一”。

    ——三年来,完成浙江省“十三五”援藏计划近30个,约3.13亿元的总投资超过了宁波前七批援藏投资总和,争取计划外资金3000万元;

    ——第一次在改革创新上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大力推进实施了县医疗体制机制变革,被西藏自治区主席称为“比如模式”;

    ——第一次组织宁波两家民营医疗机构参与“组团式”医疗援藏,宁波爱尔眼科连续7个小时完成20台手术,创下藏北历史纪录;

    ——第一次在比如探索开办了家具厂、洗衣店、洗车场等三家企业,就地解决所在村劳力全就业;

    ——第一次以流动平台方式“送医下乡”,让比如人民足不出村也能享受全民健康体检政策,为当地农牧民人人建立一份健康档案。

    他们还在比如县建立完善了三个帮扶帮困基金,涉及教育事业、在编干部职工重大疾病救助、县工会会员等,在宁波慈善总会设立了比如农产品销售助困基金。这些项目和活动聚焦高原群众生活改善和理念改变,不少已形成了品牌化,具有典型示范作用,被西藏有关部门和浙江第八批援藏指挥部列为典型经验进行推广介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宁波援藏干部设身处地为藏区人民考虑的“走心式”扶贫赢得了藏族同胞的尊重。这些成效,也实实在在地为比如县顺利成为西藏第一批、那曲市第一个脱贫摘帽县做出了贡献。

    这三年,比如县经历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宁波援藏干部所贡献的宁波力量和宁波智慧,也在比如脱贫攻坚和大发展中唱响了宁波援藏的最强音。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