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吕国泉(右)和护工唐阿姨搀扶俞传森去做检查。村民 倪新标 摄 俞传森老人病了,直肠癌。住进医院后,探望他的人络绎不绝,倪新忠、倪新标、干成灿、吕国泉、俞新法、俞新盛、俞炳建……几乎所有的人都来自不同的家庭。陪护老人的唐爱玲阿姨很奇怪,这些都是老人的亲属吗?为什么来人这么多、这么勤?而且,到了就开始帮老人做事、交费。 后来,唐阿姨才知道,俞传森是孤寡老人,来看望的都是余姚马渚镇渚北村前俞巷自然村的村民。自从老人得病,全村70户200多人自发组织,形成一场特殊的爱心接力。男的,到医院轮流陪夜,女的,在他家里打扫收拾。他是谁,有什么样的魅力,让全村的心都为他牵动? 一个人,惊动一个村 日前,记者走进余姚前俞巷村,造访了俞传森的家。老人现住在宁波李惠利医院,家中无人,但这间低矮、简陋的老屋却比任何时候都热闹。 所有的家具,桌椅、板凳、床板,都从屋里搬出来,晾晒在室外,三四位妇女进进出出,把里外擦洗得干干净净;室内,刚新铺了水泥,从工地请假的小伙子俞建森正在帮老人拉平顶、布灯线。 “听说老人得了肠道病,一定要注意卫生。”村民倪新标一边忙着布置家具,一边说,老人的卧室和卫生间原来隔得远,现在村民帮他另开了一扇门,方便老人今后起居。“趁此机会,我们把他的被子、家具、卫生用品都换了一遍。其实,如果不是碰到这样的事,也没机会给他收拾。” 74岁的俞传森是村里的五保户,母亲去世后,一个人独居多年,但因热心、正直,跟所有村民的关系都很好。他的家,经常比村老年活动室的人还多。老年人喜欢找他拉家常,小朋友喜欢找他讲故事、下象棋。而他,总是烧好了水,耐心地陪大家说话。 “他总说,不要麻烦我们。”何月英、孙藕琴阿姨好不容易把俞传森家的厨房灶台清理干净,“这辈子,他总帮我们,我们要帮他,他却老是拒绝。”讲到俞传森,孙藕琴的眼睛红红的,“我们做的都是小事,他对我们好,我们也对他好。” 看着新添置的热水器、马桶、淋浴设备、电饭煲,渚北村党总支书记俞浙苗心里感动,“这些都是村民自发给老人买的,准备等他回来,给他一个惊喜。” 他的好,平凡而伟大 在村民七嘴八舌的叙述中,老人的形象渐渐清晰。俞传森的一生,平平凡凡,活到74岁,没有任何轰轰烈烈的事,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父亲早逝,他和母亲从小相依为命。“他聪明,学习成绩也好,老师都很喜欢他,但因为家里穷,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对门邻居干成灿自小与他相熟,“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俞传森就是,他是个孝子。” 虽然早早辍学,他仍喜欢读书。聊斋、水浒、三国、西游记,他都爱看,村里的小朋友叫他“矮脚爷爷”,都喜欢听他讲故事。得了奖状会拿给他看,还有成绩报告单、录取通知书。听说俞传森生病了,在外地的孩子都打电话回来,边说边流泪,问矮脚爷爷为什么生病啊,个个想着去看他。 村里的老年人也喜欢跟他说话。去年,当时86岁的俞尧生从镇上回到村里来住,离乡多年,诸多不适。俞传森天天去叫他,请他来自己家喝茶,时间到了,就在家里一起吃饭。“我在他家吃了半个月的饭”,俞尧生说,俞传森住院了,他觉得冷清,心里空落落的,很想去医院看望,“他说我千万不要去。” 村民眼中,俞传森一生务农,是个热心肠,谁家造房子,他一定去帮忙;哪家农活忙不过来,他也一定在场;他自己种的茄子、花生、土豆、辣椒,别人来拿一点,他从来不计较,说一个人也吃不完。 “他还是村里的‘老娘舅’。别人家里吵架,他去劝,都能心平气和。”村民倪新标补充,因为家境的原因,俞传森一生没有讨老婆,“但从来没听说他有什么不检点的事,他这个人,境界很高,也自律,我们都尊重他。”在俞传森的感染下,前俞巷村的民风很淳朴,打架、赌博之类的事从无发生。 他没有子女,但全村都是他的亲人 在宁波李惠利医院肛肠科,记者见到了病床上的俞传森。虽然动了手术,输着营养液,老人还是一脸乐观。“邻居好,无价宝。”俞传森乐呵呵地说,“大家都叫我不要怕,我不怕,我没事。” 老人说,自己4月7日早上突然感觉不舒服,浑身发烫,起不来床。村民倪新忠知道了,第一时间放下手上的活,跟堂兄倪新标一路开车把他从余姚送到了宁波李惠利医院。8点发病,10点就进了医院,俞浙苗说,这在别的孤寡老人那里是不可想象的。 消息传回村子,大家都很震惊,抢着来看望。村民请来在医院陪护老人的唐爱玲阿姨觉得奇怪,“我说,老人手术完要买两套病号服,一群人抢着说,我来买、我来买。我想他们难道都是老人的小孩吗,结果都不是。”隔床病友杨永康很羡慕,说老俞福气真好,这么多人来照顾。“大家叫我在医院住着,放心。我也很安心,对我来说,他们都是我的‘家里人’,我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俞传森说。 为了方便照顾老人,村里还列出一张“排班表”,一人两天轮流陪护。每次轮班,都由倪新忠负责来回接送,确保大家路上安全。俞浙苗告诉记者,“目前,老人住院后所有的费用都是村民出的,谁碰上交费,就谁付掉。”其中,倪新忠已帮老人垫付了近4万元医疗费用,毫无怨言。 “现在,宁波正在提倡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礼和知恩图报,俞传森和前俞巷村的故事就是这‘四知精神’的写照。”俞浙苗说。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杨明 吴春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