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严勇杰 绘 |
“又一个电话打来问,现在骚扰电话那么多,算不算犯法?”昨日上午,镇海区司法局骆驼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小马挂了咨询电话后对记者说,最近常有居民向司法所咨询类似问题。 这到底算不算违法呢?小马向记者介绍了最近发生在骆驼街道的一件事。90后设计师电话营销约客户,欢天喜地去量房,结果被判了刑。 90后设计师买了390余条业主信息 小王是一名90后,毕业于省内一重点大学的设计专业。 毕业后,他一直从事室内装修工作,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一心想干出业绩来。 和同期入职的毕业生相比,小王的客户很多。除了专业能力过硬,吸引老客户带来新客户外,还有一个法宝是——电话营销。 用他自己的话形容:“毕业后,会通过各种途径推销自己的业务。电话营销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毕业后短短几年时间里,他就成为分公司负责人。 为了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业务,几个月前,小王以700元的价格购得镇海一新交付小区业主信息390余条,平均每条不到2元钱,内容包括业主姓名、电话、房子的基本信息等。 挨个打电话推销装修业务 当天,小王就开始挨个打电话推销。 绝大多数人,一听是装修公司的推销电话,就匆忙挂断了。打了百来个电话,几乎没有业主进一步询问装修的报价。 对此,小王并没有气馁,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广撒网,才有可能捕到鱼”的营销模式。于是,他继续按着名单一个接一个地拨打电话。 直到他拨通了一位孙姓业主的电话:“孙先生,您好,我是某某装修公司的负责人。请问您位于××小区的房子需要装修吗?” “我家正好需要装修。你明天有时间来我家测量房子吗?给我报个价格吧!”孙先生答应得特别爽快。 这让小王喜出望外,心想今天运气真不错,马上和对方约好了时间地点。 上门量房量进了派出所 第二天一大早,小王带上量房的工具,准时到了约定地点。他踌躇满志,希望能一举拿下这个订单。 开门,除了孙先生,还有穿着制服的派出所民警。 小王见着警察,一时也没有反应过来,还颇为纳闷,怎么业主家里会有穿制服的警察呢? 当得知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时,小王当场就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公安机关根据线索,很快将小王等12人抓获。检察院审查之后,依法对其提起了诉讼。 最近,经法院判决,小王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6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 非法获取个人信息要被追究刑责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即此前的非法获取公 民个人信息罪。 具体是指,以窃取或者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而根据相关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提醒:定期修改密码 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司法所工作人员说,关于骚扰电话的咨询一直很多。比如,有市民投诉自己没有去过任何售楼处或房产中介,一周竟然接到十几个电话问要不要买房;有人孩子刚出生,就接到很多电话咨询要不要拍婴儿写真;有人孩子刚上学,就接到各类辅导班的推销电话。 遇到此类骚扰电话,除了挂断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司法工作人员建议,可以拨打12321或登录12321官网举报,举报中心会及时将举报情况通报各相关单位,并督导各基础电信企业全面建成网间投诉联动协查机制。骚扰事实成立的,将予以处置并进行责任追究。对问题严重的主要负责人和具体责任人,要严肃处理,并做到有案必查,查实必罚。 当然,市民平时也可以通过做好防范措施,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工作人员结合日常的工作、生活实践,介绍了这6个注意事项: 1.选择可靠的平台 2.定期修改密码 3.不轻信外来信息,不主动透露个人信息 4.使用安全正规的软件 5.约束自己的好奇心 6.注意细节,小心使用访问联系人的软件首席记者 王颖 通讯员 马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