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宁波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26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屠明华:从乡间田头走出来的“土秀才”

    “老梅生新枝,夕阳当朝阳。”这是一位90多岁的老先生送给屠明华的一幅书法,也是屠明华退休生活的真实写照。今年75岁的屠明华曾经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着手写作,日积月累,陆陆续续创作了几百部曲艺作品。

    热衷创作接地气的小戏

    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有个芦山村,这里的村民爱好文学和民间乐器,特别喜欢地方曲艺。说起屠明华的名字,芦山村的村民们都非常熟悉,有些称呼他为“老秀才”,有些叫他“作家”。在村里长大的他,儿时就喜欢放学后去书场里听蛟川走书,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初中毕业后,屠明华在家务农。那个年代,村里的娱乐活动基本靠戏台子支撑。由于从小的爱好,屠明华尝试摸索写小戏。“以前到了夏天乘凉时,邻居都坐在一块,聊聊家常里短,我在一旁听着,就会有很多灵感忽然冒出来。”屠明华说。

    退休后,屠明华有了充足的时间来写作,他每年都要写散文、小戏、走书等几十篇。写好的作品都装订好,标上年份、时间。如今已出版了《小戏、小品、小乐胃》、《车兑车、米兑米》等文集。其中2015年创作的宁波走书《一枚钻戒》获得市一等奖,2017年创作的故事《斗米换婆娘》获得省三等奖。

    2011年对于屠明华来说是个重要年份。在他举办的一次专场演出中,吸引了4000多名观众。现场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听到精彩处,观众们还时不时地鼓掌叫好。

    柴米油盐里蕴含人生大义

    《情中情》的故事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那年刚好遇洪水,每家每户都会出钱赈灾,可有一位老人,不愿意拿出一分钱,邻居都说他是铁公鸡。”屠明华说。

    于是屠明华写了这部戏,公演的时候这位老人也在场,看完这场戏,老人感到有些愧疚,慷慨地为家乡捐了一万元。

    《砸杯记》是围绕“开车不喝酒”的规定所创作的。有个长途司机一直都喜欢喝酒,开车也要喝酒。有一天,司机酒后驾驶翻车了,右腿被摔断,从此无法再开车了。之后,这个司机在公路旁开了一家餐馆,遇到前来买酒的司机,他就亮出自己的伤腿现身说法。

    屠明华写出来的故事,有着浓厚的乡土韵味,街头巷尾的一举一动、家庭邻里的嬉笑怒骂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短小精悍、清新鲜活的“百姓故事”,让人从柴米油盐的小事中,体会到人生大义。

    足迹遍布北仑农村

    2009年,屠明华圆满完成了北仑区“非遗”普查工作,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个人。屠明华一直致力于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期在乡、镇、村基层深入调查,不计报酬,默默地收集整理非遗资料,有效地保护传承创新蛟川走书、唱新闻、鼓阁等民间曲艺,对北仑区的非遗保护工作有着重要贡献。

    《甬上风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一书是2010年开始参与编写,到2012年正式出版,屠明华是四名创作者之一。而说起这本书,那就不得不提屠明华创作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卷》。

    上世纪80年代,屠明华所在工作单位接到通知,负责搜集整理全镇的三集成工作(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集成)。于是,屠明华与其余几位工作人员分头去寻找线索,共走访了共17个村,3个居委会。走访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趣事。

    有一次,屠明华去西山村采访,正在进村的路上,忽然冒出一条蛇,把他的脚给咬了。不多一会,屠明华的脚便肿得跟个馒头似的,走路都困难。幸好,路过的村民把他背到一个治疗蛇毒的农户家。治疗时,屠明华还拉着村民采访,村里有一位老人听说了他的事情,特地跑过来跟他讲述了一个《太婆礁》的故事,邻村的村民也主动来提供线索。

    屠明华也有被“嫌弃”的时候。有一次,他前往烟墩村走访,有位80多岁的老人讲了一个题材很好的故事,可由于老人耳朵不好,牙齿也掉光了,说话有些含糊不清。屠明华索性去了三趟。第三次去的时候,老人的儿子却不太乐意,有些阻挠,最终屠明华还是用诚意说服了老人的儿子。

    屠明华说,那些讲述者的口述材料是最宝贵的,有些人可以说3、4则民间歌谣和传说,有时候还能原模原样唱出来。最终,书内共记录了《姑娘出嫁要撑伞》等共379篇民间故事和歌谣,为之后《甬上风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 徐丽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