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档案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2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戴利夫人的宁波日常趣闻

——《一位在华的爱尔兰女人》中的宁波

《一位在华的爱尔兰女人》第19章插图,表现的是在宁波冯存仁堂买药的场景。

《一位在华的爱尔兰女人》第5章插图,图下英文的意思是:“惩罚窃贼:日夜戴木枷”。

    田 力

    戴利夫人(Mrs. De Burgh Daly, 1859-1935),闺名为艾米丽·露西·弗伦希(Emily Lucy French),生于爱尔兰罗斯康芒郡,1888年到伦敦接受护士培训,再由英行教会(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差派来宁波,主要负责当地的一家小型妇女医院。1890年,她与浙海关的医官戴利医生(Dr. C. C. de Burgh Daly)结婚。1893年,因为戴利医生在牛庄(即营口)海关谋得医官职位,夫妇俩从宁波迁居牛庄,此后十余年间主要生活在那里。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戴利夫妇回国。

    1915年,戴利夫人在伦敦出版了她的回忆录《一位在华的爱尔兰女人》(An Irishwoman in China)。该书是戴利夫人在华二十多年的生活与工作的纪实,同时也是她对中国和中国人观察与思考的总结。正如她在前言中所说:“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有许多关于中国的书籍出版,比如那些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她的文学、风俗、宗教和性格特征的书……我的朋友认为,有关在华的那些对于周围的人充满兴趣、并且友好相待的普通欧洲居民,他们的生活仍有写作的空间。”戴利夫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长,虽然活动范围不大,但却足以让她更深入地融进当地的生活,更细致地观察周围的环境,更细腻地品味中西文化的差异。

    全书共22章,前面7章讲述戴利夫人于1888年被派往宁波传教、直到1893年随丈夫迁居营口这六年间在宁波的生活;剩下的15章,主要是关于其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见闻。

    在戴利夫人笔下,她的宁波日常生活充满趣味。比如学习语言所闹出的笑话:

    “某一天,我想吃柿子,这是一种小而红、美味可口的水果,在宁波可以买得到——因此我点了一盘当晚餐。但实际上,我点的是一盘‘狮子’。尽管如此,厨师并没有向我透露这个事实,而是郑重地接受了我的点餐,并且端上了水果。又有一次,我想添点‘火’,结果却让雇工送我到‘河’里;还有一次,因为我完全不能够区别‘柜’和‘鬼’的发音,所以不停地让人把‘鬼’小心地锁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戴利夫人的汉语水平有所提高,甚至开始关注起街头巷尾的谈话内容,她发现:

    “在街上听到的交谈总是关于食物、钱和天气。一个常用的打招呼的方式是:‘你吃过饭了吗?’当坐着轿子或者乘船出行时,路人总会冲着你的雇工大声问道:‘你干这个活能挣多少钱?’再表达对这个价钱的认可,或者是认为应该给多少报酬。一旦你在路上停下脚步,很快就会有一小群人围上来,想知道你的目的地,你住在哪里,收入多少,家里有几口人,多大岁数。尽管我才三十岁,但却会被问,过了七十岁会有多少钱;这真是一种极大的安慰。所有这些问题并非不礼貌,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他们完全有权了解你的一切和你的事情。”

    戴利夫人出于其女人的天性,对于中西审美观的差异颇为敏感。她发现:

    “在我们看来觉得长得漂亮的,却通常吸引不了中国人。高挑纤细的女子,他们都觉得丑陋,而且反对我们走路的姿势,说像男人一样。我刚出去时穿着时髦的衣服,腰身修长、肩膀方正,却被认为非常不雅。我身上唯一他们觉得漂亮的衣服是宽松、简便型的,尤其是那件柔软的、银灰色材质的防尘衣,被称赞是非常漂亮和适合的。面纱是新娘只有在婚礼那天才佩戴,如果有女士在平时戴上它,人们就会觉得她的脸上有疤痕,所以想要遮住。”

    英行教会在宁波设立的三一书院是一所著名的教会学校,也是今天宁波三中的前身。戴利夫人在书中提到她第一次听到学生们背课文时的感受:

    “当某人经过一所学校,而此时又恰好是学生们准备功课的时间,就会听到非常令人惊讶的噪音,不是柔和的嗡嗡声,而是一种咆哮。中国学生大声地学习所有的课程,每个人都声嘶力竭地吼出课文,想把周围人的声音淹没;这真是一场十足的大混乱局面。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第一次听到三一书院的学生们背课文时所产生的惊讶感觉。我第一天到该校时,学生们出去过圣诞假期了。次日清晨,我和自己的中文教师安静地坐在屋中,突然间一种令人震惊的声音出现了,就好像是发生火灾时那样,又或是在学生中发生了骚乱。那个时候我非常慌张,直到我的教师解释道这只是学生们在背课文。”

    戴利夫人在宁波的生活是很安宁闲适的。工作之余,参加在甬西人群体的社交活动,去中国人家中做客,到宁波郊外旅行、打猎,在炎炎夏日躲进山中避暑,足迹遍及太白山、雪窦山、大岚山等地。不过,由于长期不能适应当地气候,以及工资收入较低,戴利夫妇还是于1893年离开宁波,前往牛庄。

    这本回忆录还有一点非常值得关注,即配有大量的图片、照片,这是该书的一大特色。据统计,书中插图有48幅之多,且多数与宁波相关。从书中插图的绘画风格和题材来看,想必是一位宁波本土的画家而非西人所绘。插图生动展现了清末宁波人的市井百态,通常是一画一主题,如:“卖夜馄饨”、“煨炉饼摊”、“抬轿”、“脚划船”、“看相”、“内科看病”、“讲肚仙”等等,图像刻画细致入微、生动有趣。比如第60页插图是关于刑罚,只见画中有二人戴联枷,神情自若,其中一人的左手甚至还持着旱烟杆,木枷的封条上写着“宁波府正堂胡”(指的是1885至1893年间任宁波知府的胡元洁)。又如第256页插图,展现的是在宁波老字号中药店“冯存仁堂”买药的景象,场景摹画得极为生动写实。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