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3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家两代三人 服务基层医疗

看病从基本靠“三小件” 到用上各种精密检查仪器

黄海雁

王乃文

王小飞

王乃文(右)提醒村民体检报告中的异常指标。

    基层医疗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基础,基层医生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在象山县贤庠镇有一户人家,父亲王乃文、小儿子王小飞、大儿媳黄海雁都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他们的从业经历也充分展现了宁波基层医疗机构的嬗变、基层医生的职责变化。

    父亲曾是“赤脚医生” 如今还在村卫生室为村民服务

    4月23日,记者来到贤庠镇溪沿村。沿着村口水泥路往前走200米左右,一幢两层小洋楼就是王乃文家。沿着路边的一间房子,进出最方便,被王乃文用来当作诊室。

    今年69岁的王乃文,头发花白,中等个子,身材精瘦。多年行医,急人所急,为人忠厚,村民亲切地称呼王乃文为“老王医生”。听说记者从宁波赶过来,王乃文热情地拉着记者参观他开在家里的医院:“你看看,我们农村卫生服务站跟你们城市是一样的,国家统一规划,该有的功能区都有。”

    记者看到,诊室、药房、输液室、健康档案室一应俱全。来这里看病的多数是老年人,为了让大家输液时舒服些,输液室还放了两张小木床,床上还贴心地放了被褥。

    “这医生一当就是48年了。”王乃文说,小时候农村家庭都很穷,自己家里也一样,但大人很重视教育,坚持“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所以书一直读到初中。这个文凭让王乃文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1970年,他被选拔参加丹城五七政治技术学校学习卫生知识。一年后,他学成归来,服务于溪沿联合村(即现在的贤庠镇溪沿村)合作医疗。“当时的合作医疗是村集体出钱办的,服务本村村民。内科、外科、中医科、急诊都有,规模比现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一点,比服务站大一点。算上我共6名医生,我们是拿工分计算工资的。”王乃文说。

    1980年,王乃文考取了浙江省赤脚医生证,成了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1983年,因政策体系变动等原因,王乃文开设村卫生室,自负盈亏。2009年国家医改后,宁波市出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王乃文选择为村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根据“城市10分钟,农村20分钟”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圈设置标准,截至2018年年底,宁波共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2556家。基层卫计人员16257名,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4.8名。

    以前看病基本靠“三小件” 现在各种检查仪器不稀奇

    王乃文的小儿子王小飞,目前是贤庠镇中心卫生院医务科科长,是一名全科医生。

    在他的印象中,父亲是凭着“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这三小件“打天下”的。“小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话,村民生急病,都是跑到家里来通知的。父亲急人所急,每次都是一把抓起就诊箱斜挎在背上,骑上自行车飞奔而去。就诊箱里装的是看病要用到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以及一些基本药物。”

    王乃文的医术和医德渐渐获得了乡亲们的认可。乡亲们身体不舒服,都喜欢找他问一问、搭搭脉,这一切无形中给王小飞指明了职业方向。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父亲的职业很崇高,我也想像父亲一样去帮乡亲祛疾除病。”1992年,王小飞初中毕业后考取了宁波卫校。

    1995年,他毕业后先后任职于贤庠镇溪沿村卫生室、贤庠镇盐厂村卫生服务站,2012年考入贤庠镇中心卫生院。

    一眨眼,王小飞做医生也有25个年头。看病仔细、负责、态度好,他成了村民口中的“小王医生”。回忆起刚做医生那几年,他无限感慨:“20多年来,基层医疗机构变化很大。以前看病基本靠手,工作基本靠兼任,现在看病用上了各种精密的检查仪器,学科也越来越专业细分了。”

    王小飞带着记者在贤庠镇中心卫生院转了转,B超、X光机、心电图等检查设备全都有,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生化等检查在医院里也能做。

    据了解,目前宁波所有乡镇卫生院都拥有X光机、B超、生化检验、血及尿分析仪等,为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客观依据支撑。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王小飞也跟父亲一样,经常是一辆自行车一个就诊箱,哪里需要跑哪里。现在,要他出诊的情况基本没有了,绝大多数是病人自己开车或骑电动车到医院看病。

    农药中毒、急性胃肠炎少了 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多了

    4月初,贤庠镇组织居民免费健康体检。近段时间,体检报告陆续发下来了。采访当天,有一名50多岁的男性村民来王乃文门诊领体检报告。

    “你看,血压、血糖、血脂都比正常值高了,还有脂肪肝。平时要多加强锻炼,劳动跟锻炼还是有区别的。回去跟你老婆说一声,平时烧菜油、盐少放点,吃太咸也不利于控制血压。”王乃文对着体检报告上的各项指标,一一叮嘱村民。

    “以前农村哪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这些毛病啊,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占到一两种。”王乃文对村里的慢性病患者数据熟稔于心,“全村村民2242人,其中72人有糖尿病,255人有高血压。”

    他说,按照卫生部门的规定,要定时组织村民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定时上门量血压,控制慢性病发展。

    “近50年来,我们基层医生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以前,我们除了看病,要打预防针,要做蛔虫普查、丝虫病普查。现在蛔虫病、丝虫病基本没有了,但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这些‘富贵病’多了,所以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健康教育上来。”

    为此,王小飞在2016年还专门到宁波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进修糖尿病专科。

    王乃文的大儿媳黄海雁也是一名基层医生,今年43岁,任职于贤庠镇下庄村卫生服务站。巧合的是,她的父亲也是一名基层医生。

    从小看着父亲给乡亲看病,对于基层医生职责的变化,黄海雁也是一名见证者。

    “以前农村农活多,村民一吃完饭就去干活,渴了喝一口生水,因为不讲究卫生,急性胃肠炎很多。此外,农村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有机磷农药,也不知道藏起来,家里夫妻、子女闹矛盾了,情绪一失控就想到喝农药,经过洗胃、输液等抢救,有的人抢救过来了,有的人再也没醒过来。”黄海雁说。

    以前的这些病,黄海雁现在门诊时基本碰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疾病。

    记者 贺艳 通讯员 王艺蓉/文 记者 贺艳/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