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常按部就班地工作、休息、社交,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形成一个模式。一旦感到这个模式没什么意思,就忍不住想开个小差,跳脱到主线之外,看看跟自己不同的生活,游历一下跟周围不同的环境,哪怕只是几分钟、几小时 “生活在别处”,动静更大一点则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朋友圈里有几个经常环游世界的“土豪”,时不时会晒一些度假的照片,不丹、尼泊尔或是欧洲某个小镇,充满了文艺调调。你以为去过那么多国家的人,肯定会见多识广,但每次旅游回来他们都会说:“全世界都差不多啊!房子、树、山、水,吃吃吃,买买买,拍拍拍,都一个样,没什么稀奇的。”这番话给了我这种日常活动半径不超过2公里的穷人无限的安慰:原来全世界都差不多啊,那我天天宅在家里,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啊。 但其实人与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多年前我跟父亲去岳阳楼就感受至深。一路上父亲从江南三大名楼说起,说起岳阳楼 “纯本结构”的建筑风格,“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楼顶,以及历史沿革、景点文物。特别是说到使岳阳楼著称于世的《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听父亲侃侃而谈,我站在楼上极目远眺,果然觉得天下尽收眼底。 如果旅游时,你不了解景点背后的故事,即便住再豪华的旅店,享受再美味的大餐也只是走马观花,洗涤不了心灵。这其实不叫旅游,顶多算是换个地方逛街,面对同样一件事、一个物品、一处景点,你了解的内容越多,看到的景象就越多,心界就越开阔。 曾经看到过一个段子:当看到夕阳余晖,有的人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有的人则是“哇噻,这么多鸟,好看,真好看!”你懂美术,走在路上看见的光与影都与别人眼中的不同;你懂音乐,就能轻易分辨出曲调中有哪些乐器,在头脑中想象出乐队的样子。当然,如果你了解某些景点的深层含义,旅游也便有了更多乐趣。就像喜欢园林的去苏州,喜欢历史的去西安,喜欢壁画的去敦煌,他们眼中的风景一定与我眼中的不一样,在他们眼中,这些景点代表着历史、文化和故事,而不是乱石、朽木、自拍和美图秀秀。 我们常说,生活乏味得让人厌倦,但乏味与其说是外物的一成不变,倒不如说是内在的一种感觉。一个人马不停蹄地更换景点,最后说不定得出的结论是:旅行这件事本身就没意思。 其实“诗和远方”更接近于抽象意义上的概念,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方心灵空间。你眼里的远方,不过就是身处远方的人“眼前的苟且”,辛劳与庸常是生活的本色,而在辛劳和庸常中体味诗意,这才是境界。正如荷尔德林的一句话:人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旅行,在每一个地点遇见不同的人和事物,只要善待时间,就会一直享受在路上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