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70年甬医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0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顶燕尾帽守望生命四十年

华美护校最后一届毕业生沈竹君
讲述救死扶伤往事

华美护校最后一届毕业生的合影,左三为沈竹君。由受访者提供

沈竹君 记者 孙美星 摄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从婴儿呱呱坠地到病人病入膏肓,作为守护健康的天使,护士们手中的那盏南丁格尔之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1949年9月,当时只有19岁的沈竹君如愿考入心仪已久的华美护校,戴上梦想已久的燕尾帽。如今,随着燕尾帽佩戴不便等问题逐渐显现,全国各地的大医院刮起一阵脱帽风,曾作为护士标志的燕尾帽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在沈竹君看来,70年前戴上的那顶燕尾帽,重如泰山,燕尾帽蕴含的责任和担当让她珍视一生。从战火烽烟到如今的太平盛世,沈竹君见证了护士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温暖回望70年,有些信念从未忘却,往事并不如烟。

    护校面试还考英语口语

    刚上学一个月学校就被炸毁了

    在国科大宁波华美医院建院170周年纪念册上,有两张华美护校最后一届毕业生的黑白合影。八名女学生站成排,头戴轻巧的燕尾帽,清一色的齐耳短发、护士服、白色鞋袜,透过泛黄的老照片,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当年照片上的青春少女,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国科大宁波华美医院外科原护士长沈竹君,今年已是89岁高龄,回忆起当年入学考试的情景,老人眼里闪着光,70年前的情景历历在目。

    “我是奉化人,1949年在甬江女中初中毕业,要考学校了,当时很多人都想当老师,我就想当护士。”沈竹君说,家里有几个堂姐都是护士,看着姐姐们戴着燕尾帽,穿着护士服,很神气的样子,她从小就艳羡不已。

    护校入学考的文化科目和其他考试差不多,因为美国人任教,华美护校的面试内容多了一项英语口语。不过,这难不倒沈竹君,因为甬江女中的校长就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当初一共30多名学生入学,沈竹君也是其中之一。她不知道的是,她们将是华美护校的最后一届学生。

    “七八个人一个寝室,刚进去头几个月要交学费,但伙食特别好,每餐有鱼有肉。”沈竹君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内战的动荡尚未全部平息,在护校才上了一个月学,她们就接到学校可能被炸要疏散的通知。因为华美护校旁边有一个电厂,护校担心轰炸可能殃及池鱼,让同学们回家躲避。1949年10月,华美护校被炸毁,在校学生四散。这以后,护校又隔了好一阵子才重新恢复教学,这时沈竹君发现,开学时一起入学的30多名同学,只有8人返回护校继续学业。

    虽然时逢动荡,但华美护校的教学要求并没有放松。沈竹君说,老师们格外严厉,对学生的穿衣打扮都有严格规定,不穿好工作服不能进病房。学生在病房里操作的时候,老师会时不时地出现在学生身后,仔细监督操作过程是否合格。

    半天上课半天去医院工作

    “摘帽子”是最严厉的惩罚

    秉承学以致用的理念,华美护校早早让学生融入到医疗实践环境中。入学三个月后,沈竹君和同学们就半天在华美医院上班,半天在学校上课。当时护校规定,一年级学生只能做铺床等最基础的工作,二年级学生可以为患者打针,到了三年级,执行医嘱、管病房、守护手术患者的工作就都能做了。

    在华美护校学习半年多后,20岁的沈竹君迎来了人生中重要的时刻——加冠典礼,她终于能戴上自己心仪的燕尾帽了。

    想要戴上这顶燕尾帽并不容易,要求学生入校六个月后,课程学习及实习成绩都及格。给她戴上燕尾帽的,正是时任华美护校教导主任的倪素琴。

    今年已经109岁的倪素琴,曾担任华美护校校长,也是宁波首任护理学会会长,几十年前,老人移居美国,至今仍健在。

    倪素琴老人曾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华美护校当年的盛况:华美护校师资强、设备好,毕业的学生十分抢手,是全国很多大医院首选,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大医院都有,有的医院手术室直接由华美护校毕业生任护士长。

    “燕尾帽是最重要的东西,当时华美护校有个规矩,犯了错误的护士,是要‘罚帽子’的。别人都有帽子戴,就你没有,就连病人都会知道,你这个护士是犯错误了,多难为情。”沈竹君说,为了保住头顶的燕尾帽,同学们都小心认真,工作中不敢有一丝马虎。学习三年,沈竹君没有被罚过一次帽子,这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也伴随了她一生。

    病人吃喝拉撒护士都要管

    早上4点半起床扑蚊子

    三年学习时间很快过去,1952年,沈竹君毕业了,八名同学各奔前程,她们也成了华美护校最后一批毕业生。有的同学去支边,有的去了刚成立的宁波市卫生学校,沈竹君来到宁波市第二医院,成为一名外科护士。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虽然条件简陋,但各行各业都干劲十足。

    沈竹君回忆,不像现在,住院患者都有家属陪护,当年医院对病房里的陪护人数有严格的规定。每天必须上报陪护人数,只有特别严重需要一级护理的患者才能有家属陪护,无人陪护的患者,吃喝拉撒全都由护士负责。

    “当时一个护士最多要管十几个病人。病床边没有呼叫铃,护士只有一刻不停地在病房巡回。”沈竹君说,为每一位患者挂上点滴之后,护士要记清每一位患者换点滴的时间,没人通知你点滴要换了,记不牢,那就一刻不停地在病房里走,以便时刻观察每一位患者的治疗进展。

    几十年前,宁波市第二医院的住院条件有限,病房里没有蚊帐和纱窗,一到夏天,蚊子太多,让住院患者无法休息。沈竹君回忆,有好长一段时间,她和同事们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用最原始的方法和蚊子作斗争。

    “我们在脸盆底涂上薄薄一层水,用脸盆对着蚊子最多的地方扑,蚊子就会粘在盆底上。”沈竹君说,看似很笨的人工办法,效果不错,每天早上大家一起在病房周边努力一两个小时,接下来的一天,病房里的蚊子会少很多。

    监护手术病人主要靠人工

    见证宁波多项第一例手术成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宁波的医疗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作为宁波最早也是规模最大、以外科手术见长的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诞生了多项宁波第一例的手术。28岁那年,沈竹君成为二院外科护士长,她成为这些“第一”的见证者,也是这些“第一”的参与者。

    “过去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监护设备,观察病人都是靠人工。”沈竹君记得,为了迎接第一例肾移植手术,她带头组建了特别护理小组,挑选了两名经验丰富的护士和她搭班,一起来监护手术后患者。

    “当时一班有8个小时,守在病人身边真的是眼睛都不敢眨一下,要时刻观察病人的变化,每隔15分钟给病人测血压,还要对着手表算脉搏、测呼吸。”沈竹君说。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宁波第一例肾脏移植手术、宁波第一例心脏手术都在宁波市第二医院成功进行。

    1986年,沈竹君光荣退休,不过她放不下头顶的燕尾帽,忘不了华美护校精神,退休后她又在医院病案质控室工作了几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回家休息。

    几十年护士生涯,沈竹君没有留下老照片、老物件,一卷泛黄、毛了边的各类奖状,记录下她护士生涯的光辉岁月。沈竹君说,当年华美护校最后一届的同学很多已经不在了,但相信当年在护校里学到的救死扶伤的精神,为患者奉献终身的理念,会一代代传下去。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陈琼 郑轲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