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档案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晚清宁波的手工艺品、“过堰”与牌楼

——《漫游中国》中的宁波(续)

【简介】“过堰”,库明女士所绘素描。

    田 力

    库明女士旅居宁波期间,时而在市井街巷中穿行闲游,时而又到郊外的名山胜景踏青探幽。身在异域,所见所闻皆觉新奇有趣。在《漫游中国》中描述了她在商店里所看到的工匠制作手工艺品的场景:

    “店中的陈列室同时也是座工坊,技艺精湛的工匠在里面熟练地制作商品,显然没有因为我们的好奇注视而受到干扰。我们停住脚步,观看一位戴着巨大眼镜的老人正在雕刻精美的象牙制品;又见到另一组绣工在一块华美的丝绸之上迅捷地穿针走线,摹画出华丽的龙纹和神话中鸟的形象(意指凤凰——译者注);还有些人正在制作戏剧上使用的、稀奇古怪的面具,或者是用来安抚死者的假银锭。”

    一家店中售卖的宁式家具精品“千工床”让库明女士驻足良久,颇感稀奇:

    “我们在一条专门出售木雕家具的街上逗留了一段时间。进了一家大商店后,禄赐悦理主教(Bishop Russell)和一群店员亲热交谈起来,这是他的习惯。……我则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探索商店最里面的一座凹室。我仔细观察了所有的漂亮雕刻品,尤其是一些奇特的大床架(指“千工床”——译者注),它们简直可以承担一间更衣室的全部功能:床下有抽屉,在床两边摆放着洗脸、梳妆打扮要用到的所有设施。而它们都被一组雕刻精美的屏风从外面遮蔽。在实际使用时,还会在床上配以色彩丰富的丝绸和刺绣的挂饰。”

    宁波当地的一些特色小工艺品也引起了库明女士极大的兴趣,比如女性用的护甲和指南针,她都买下作为“旅游纪念品”:

    “我买了一些精致的搪瓷杯,还有一套银质的护甲,中国女性常戴着它用以保护她们那长得让人感到恐惧的指甲。套在手指上的护甲足足有两英寸长,如此武装起来的一只手,就像是某种灰鸟的爪子,能够造成最残忍的抓伤……

    我还买了一块装饰极为精美的、中国水手所使用的罗盘。这是一个古色古香的、镶有宝石的漂亮物件,配上微型的刻度盘和水平仪,全部放在丝绸盒子里。它的有趣之处在于,由于中国制造的东西很多是(与西方)相反的,罗盘的指针是指向南方而非北方。在我收藏的奇怪物品当中,有三块罗盘,它们各不相同,也购自不同的城市,但每块罗盘的指针都指向南方。有人告诉我,就像其它大多数东西一样(包括火药的使用),在指南针传入欧洲很久以前,它就已经由中国人发明了,具体时间被认为是在公元前……”

    晚清时期,宁波地区河渠密布,水路交通发达。西方人从宁波城出发至天童寺、阿育王寺等名胜游玩,通常都是乘船前往,到寺庙所在的山下再换乘滑竿。一路上不仅能够饱览两岸风光,更可体验“过堰”(或者称作“翻坝”)的有趣过程:

    “船未行多久,我们的路线前面横亘一条大江,须在此处进入一条联通乡村的运河。这条运河的水位比那条江要高出很多,由于在孔夫子的时代没有发明出船闸,所以今日之中国也不存在此物,而相当于通过船闸这样的过程被称作‘过堰’(haul-over)。根据情况需要,船只被升高或者降低,这需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劳动——人力或者是畜力。从河流水位到运河水位,堤岸倾斜,并且是用实心砖石建造,上面还覆盖着光滑的黏土。在两侧的巨大石堤上放置绞盘,将用竹条扭合而成的强力绳索套在船首,绞盘同时转动,拉动绳索,将船提升至分岔斜坡的顶端,经过大量的努力和嘈杂的交谈,船最终由坡顶滑入另一侧的新航道。由于一天中有数百艘船来回穿梭,投入其中的体力劳动肯定是巨大的。有时,使用两组水牛配合拖拽,用以替代许多人转动绞盘的操作。我们的船被升到高水位,又航行数小时,所经地区均是丰饶的乡村,这些地方用连接成水网的沟渠来灌溉。”

    在中国古代,为了拦蓄河水,或者调节水位以利航运和灌溉,很早就知道了筑堤建坝,但同时也产生了阻断航道的矛盾。智慧的祖先从拉纤中得到启发,将拦水坝设计成两侧均为斜坡,将船只系以缆绳,在拦水坝一侧的斜坡上用拉纤的方法把船拉上坝顶,再让舟船从拦水坝顶顺着另一侧的斜坡滑下去。这种过船设施名称不一,或称“堰”,或称“埭”,或合称为“堰埭”。早在17世纪末,欧洲人就已经知道了宁波的“堰埭”和“过堰”技术。据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的鸿篇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所载,康熙三十五年(1696),法王路易十四派遣的耶稣会士、科学家李明(曾在宁波生活4个月)写道:“他们使船从一条河过到另一条河是这样工作的:在运河末端修建双斜坡道,或石头斜坡岸,其顶部相接,向两边伸入水中,当小船在下游河道时,他们用几个绞盘帮助拉上斜坡,一直升到顶上,由于船的自重又沿着另一个斜坡往下滑,进入上游河道中……”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谒见乾隆皇帝后,沿水路南下。使团副使斯当东在其后来所著《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里,也曾描述自杭州到舟山的航程中,舟船越过堰埭的情况,与李明、库明女士的记载基本相同。宁波河网交错,堰埭数量较多,据说直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莫枝堰等地依然可以看到船只过堰的场景。需要指出的是,库明女士关于中国没有船闸的说法是错误的,中国是最早建造船闸的国家,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开凿灵渠,就曾设置船闸,时称“陡门”(或“斗门”)。

    在航行中,库明女士对她称之为“凯旋门”的牌楼进行仔细观察,她写道:

    “我们在旅途中时不时地会经过一些宏伟的,用砖、花岗岩或大理石建造的牌楼(pai-lows),或者叫凯旋门。情况或许是这样的,竖立这种饰有许多精美的雕刻的实心砖石建筑,是为了纪念某些被中国人美德观念所称颂的行为。这可能是为了褒扬某位公民的乐善好施,或是由于某人在儒家经典的考试中获得很高的学位,因而为其出生地带来巨大荣誉。又有可能是为了纪念某个女儿的至孝,她为了救父母的命而割自身的一块肉做药;或是某个寡妇或者鳏夫的忠贞,在配偶早逝后,她(他)在长期的世俗生活中,一直忠实于对逝者的记忆。有些大石拱门上的铭文告诉世人,某位女子的未婚夫在婚前就去世了,而她却仍然来到其父母家中,充当起儿媳妇的角色。在那里她一直尽职尽责地守着贞洁,过着寡妇的生活,直到61岁时,她的朋友和亲属获得皇帝的批准(包括政府拨款)建立一座牌楼,以纪念她守贞寡居的一生。

    说也奇怪,许多这些受到欢迎和政府认可的坚固标志,都是为了纪念那些被认为是出于值得尊敬的原因而自杀的事件。例如,当一个女人宁死也不愿受到侮辱,或者当一位有婚约在身的未婚女子(很可能是害怕在婆婆家里做终身苦工)决定跟随她的新郎进入精神世界。有时候,这些宏伟的拱门只是为纪念某位杰出士绅已年满81岁这一事实。更有趣的是,还有的拱门是记录一些可敬的祖父或祖母活到百岁,或者是通过科举考试。

    这个省的民众似乎很乐意向这样的荣誉表示敬意,所以这些奇怪的三重建筑以最杂乱的方式和最意想不到的位置散布在乡间各处。尽管由于缺乏更好的词语,我只能使用‘拱门’一词,这些本质上是中国的纪念性建筑物并非拱门——正好相反,它们由三扇宏伟的方顶门组成,门顶上又堆成一个高度约40英尺、结构复杂的不均匀块体,由精雕细刻的石头人物、动物、中国汉字和回纹饰组成。所有这些都是在石头上雕琢而成,其中许多确实是非常漂亮的物件,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所建造的,而且每一件都是经过皇帝的特别许可。”

    明清时期遍及全国各地的各种牌坊(或者叫牌楼),是政府为了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和忠孝节义所立的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实际上也是为人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具有道德引领和教行迁善的作用。不知库明女士是否能够理解牌坊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意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