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热点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1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照片里的拖拉机司机居然是我妈!”

一张40多年前的老照片勾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忆

林菊花(上)在拖拉机厂的工作照。

林菊花翻看当年的相片。

    上世纪70年代的鼓楼、月湖,80年代的三江口、东门口,90年代的宁波火车站……4月7日,本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组绝版的宁波老照片,引起了许多宁波人的共鸣。

    “太惊讶啦,照片里第一辆拖拉机的女司机居然是我妈!这张照片太珍贵了,她自己也从没见过!”这是一名网友的留言,字里行间满是惊喜。

    网友说的那张照片,是“70年代的宁波拖拉机厂”。近日,记者寻访了照片中的主人公之一、第一辆拖拉机的女司机林菊花,听她说说那些年的故事。

    一张40多年前偶然拍下的照片

    “东方红拖拉机是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拖拉机,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诞生于1958年……”林菊花阿姨告诉记者,照片里的这两台崭新的拖拉机,牌子就是“东方红”。

    林阿姨出生于1952年。她的女儿看到了晚报公众号的文章,觉得照片里的人很像她,于是转发给了她。“我一看,真的是我!旁边站着的是我的小师妹。”林阿姨表示,她马上通过微信把照片和文章转发给了小师妹。时隔多年,两人只能认得出照片中的彼此,但这张照片具体是在哪里拍的,是什么时候被谁拍下的,她们全然没有印象了。

    “可以确定的是,那时我大概二十一二岁,也就是进宁波拖拉机厂3年左右的时候,有一天和同事一起把装配好的新拖拉机送到位于姚江附近的仓库,估计是在半路上被路人偶然拍下的。”林阿姨说,看着照片,她还与小师妹感慨,真是时光匆匆,那些年为建设新中国“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会装配会驾驶

    拖拉机厂的姑娘小伙都是能手

    林阿姨翻箱倒柜,找出了另外两张黑白老照片。一张是她和师傅一起装配拖拉机的工作照,照片中的她梳着两条辫子,青春洋溢;另一张是装配完成后,她站在拖拉机上,向外探出身子,笑靥如花。拖拉机的机身上清晰地印着“宁波拖拉机厂造”的字样。

    林阿姨说,自己19岁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宁波拖拉机厂,进入装配车间当学徒。“那时候,宁波还不能生产汽车,拖拉机厂是绝对的龙头企业。70年代厂里有1000多名工人,是全市数一数二的大企业了!”说起自己的老单位,林阿姨的脸上满是自豪。

    计划经济的年代,拖拉机的生产是有指标的。工人们接到上面下达的生产指标后,只待零件配齐,拖拉机各个部分的组装工作就会立即展开。那时,还是学徒的林菊花主要负责前桥部分的组装,当然,后桥、发动机、水箱、轮子等拖拉机每一个部位的装配要领,她都了然于胸。

    “那时候厂里的小伙子小姑娘都有这样的本事。要装配拖拉机,肯定得先知道它工作的原理,开拖拉机上路自然也不在话下。”林阿姨告诉记者,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张被路人拍下的老照片里,拖拉机上都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姑娘。

    林阿姨笑言,虽然她没有机动车驾驶执照,但是如果真要算起驾龄来,她才是家里最资深的“老司机”。

    那些年

    他们干劲十足不知疲累

    林阿姨说,现在年轻人热议的996工作制,如果放在当时,可能都不能成为一个话题。

    “那时,如果接到的生产指标多了,大家会自觉加班,也没有加班工资的概念。大家都热火朝天地干,干劲很足。每个人都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在各自的岗位上铆足了劲发光发热。”林阿姨说。

    正是因为一丝不苟、埋头苦干的精神,工人们的经验在长年累月的工作中加速积累着。“那些老师傅根本不用三角函数的知识,只是凭经验画线,就能精确地打孔。我们这些年轻学徒,都跟在后面学本事。”林阿姨说,拖拉机虽然出厂了,但后续的维修工作依然归厂里负责,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售后服务”。

    那时候,只要有公社打来电话说拖拉机坏了需要维修,厂里就会派出一支小分队,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带头,小年轻们跟着。为农民们维修拖拉机,一般一出门就是一个星期。林阿姨说,除了宁波的各区县(市),她还跟着师傅到过绍兴、上虞、诸暨等地。

    希望不怕苦累的

    “拖拉机精神”能传承下去

    “除了维修,我们还会传授当地农民一些拖拉机基本的工作原理,告诉他们正确的使用方法和维护要领。”林阿姨说,当时大家的知识相对贫瘠,很多农民难免存在盲目操作现象,所以科普也是他们“上门服务”的内容之一。“‘双抢’是田间地头最为忙碌的时节,也是拖拉机厂的工人各处奔走的时候。因为‘双抢’在最热的6月,所以每次下乡回来,每个人都晒得跟泥鳅一样黑。但是苦中有乐,也是一笔人生财富。”

    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林阿姨十分感慨,“新中国的建设一路走来,凝结着一辈又一辈人的智慧和心血,希望如今的年轻人,能将我们老一辈不怕苦不怕累的‘拖拉机精神’传承下去,运用他们先进的知识和高精尖的技术,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记者 陶倪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