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 |
67岁的毛先明(右)给89岁的景银康送餐。 记者 唐严 摄 |
“我这个年纪,最难熬的不是生病,而是一个人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想东想西,没意思。”时至今日,余姚市人大代表、阳明街道芝山村党总支书记毛宏军对一年多前村民赵后旺老人说的这句话仍记忆犹新,触动很大。 长期关注农村养老问题的毛宏军在2018年年初召开的余姚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农村居家养老的建议。随后,在人大、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的共同推进下,“三色居家养老”服务在芝山村落地运行。 1 做好农村养老服务是百姓所盼 “做好农村养老服务可以说是形势所迫,也是百姓所盼。”毛宏军告诉记者,目前芝山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956名,占村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村里不少是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在城市工作生活,很少会回来,老人独自留在农村,由于缺少子女陪伴,带来了不少心理健康问题。 赵后旺老人在世时已有90岁,长期独居,原本身体还挺硬朗,可以常到老年活动室活动,但去年生了重病只能躺在床上,情绪变得十分低落。 “当时他说的那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对老年人来说,疾病反倒变得不那么可怕,心病才是最可怕的。”毛宏军说,几年前,芝山村山西西庄独居低保户方小青,平时不太出门,与邻居来往较少,在家中突发疾病死亡4天后才被发现。 这些事情给毛宏军带来很大的警醒和启示,他对记者说:“如何照料好这些独居老人,如何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美好,是我作为人大代表、村干部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此,毛宏军进行深入细致的走访调研,充分利用街道代表联络站倾听百姓对居家养老的具体诉求,在与阳明街道人大工委进行充分商议后,于2018年余姚市人代会期间提出了关于农村居家养老的建议。 2 “红黄绿”分类服务以老助老 建议提出后,余姚市人大常委会非常重视、积极督办,余姚市民政局、阳明街道和毛宏军进行了多次沟通面商,养老建议在反复调研论证下转化为科学、有效的“三色居家养老”服务法,并于去年8月试点实行。 芝山村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年龄和家庭状况,将年龄较小、身体健康的老人划分为“绿色”,共有782人;身边无子女照顾、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且行动生活不方便的划分为“黄色”,共有127人;而高龄空巢、身患重疾、处于失能或半失能的“红色”老人共有47人。 为了更加细致地开展服务,芝山村还将全村13个片区划分为8个网格,并选取老年人日常聚集点作为服务站,每个服务站下设两支志愿者服务队。 毛宏军告诉记者,其中一支由党员、村民代表5人组成,专门服务“红色”人群,并与帮扶对象一一结对,提供一日三餐送餐服务,每周打扫一次卫生、洗一次头等。今年已经67岁的毛先明就主动承担了送餐服务,不管刮风下雨还是节假日,他都会将一日三餐按时送到订餐的老人手中。 另一支是由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组成的银龄志愿者队,专门帮扶“黄色”老人,比如早晚去看望一下,陪着“黄色”老人一起去老年活动室转转等。“绿色”老人还可以签订协议,开设“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时间可储值兑换成礼物或服务券,到有需要时可享受等值服务。 3 和谐的邻里关系回来了 “这种养老服务很好,有时比子女照顾更有用,我们村民都很满意。” 71岁村民赵志昌结对了81岁的“黄色”老人——邻居赵性义,每天早晚看望患有高血压和眼疾等疾病的赵性义。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还年轻、身体也好,“小哥照顾老哥是应该的,而且这样还增进了邻里感情”。 采访中,不少村民对记者说,虽然这种方法实行才近10个月,但感觉很好,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谐的邻里关系与平和的生活环境又回来了。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正在给89岁老人景银康送餐的毛先明,他穿着红色志愿者马甲,当天中午要给10余位老人送餐。说起“三色居家养老”服务,他连连说好。“现在村里关心老人、孝顺老人的氛围越来越浓了,在余姚城区居住的子女也会经常回来看看家中的父母!”他说。 毛宏军告诉记者,原来每家单门独户联系少,现在邻里之间走动多了,“老年人相互陪伴,有说有笑,这家出、那家进,就像进自己家一样,和谐的邻里关系回来了”。 4 “三色居家养老”服务将在余姚全市推广 “余姚市是全市老年化程度较高的区县(市)之一。”余姚市民政局副局长朱建梁告诉记者,截至2018年年底,余姚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23.4万人,占总人口的27.8%,老龄化时代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通过组织动员,以队(组)、自然村、社区为一定区域,邻里结对帮扶,能增强大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目前,居家养老产业发展迅速,但普遍存在运营收支难平衡、专业服务人员短缺等问题。“‘三色居家养老’以老助老、抱团取暖,充分利用了现有能力帮助他人的‘绿色’人群,解决了人员短缺的问题,更节约了财力成本,而且能不断充实新老人延续此项关爱。”朱建梁向记者透露,余姚将在全市推广复制这一模式。 记者 房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