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2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裘秀菊38年工作生涯见证护理学科发展

护士从打针发药
到出门诊搞科研

退休后,裘秀菊经常组织医护人员进社区义诊。受访者供图

每周一、三、五上午,裘秀菊仍会到余姚市人民医院做义工。记者 贺艳 摄

    在宁波、浙江甚至全国护理界,裘秀菊的名字都如雷贯耳。1978年12月,她从宁波卫生学校毕业分配到余姚市人民医院,到2016年退休,38年一直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护理工作倾注了高度的责任和无限的爱心,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为宁波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等荣誉称号。

    裘秀菊38年工作生涯也是宁波护理学科高速发展时期。她见证了静脉注射从钢针到留置针的护理技术变迁,也见证了护士从打针发药到出门诊搞科研的护理学科的发展。

    读了护理专业后,才听说有护士这个职业

    中等个子,不胖不瘦,性格温婉,面带微笑,走在余姚市人民医院,见到裘秀菊的人,都会尊敬地称她一声“裘老师”。虽然她已于2016年退休,但每周一、三、五上午仍会到医院的“秀菊服务岗”做义工,用“退而不休”形容她目前的生活状态很贴切。

    1956年,裘秀菊出生在余姚。1971年,初中毕业后当起了代课老师。当1977年她有机会考中专时,第一志愿就填了师范专业,她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但是,机缘巧合,哥哥建议她报考宁波卫校并成功帮她改了志愿。

    “那时候,我对卫校读什么专业都不知道。哥哥告诉我,卫校是培养医生的。医生,看病救人,有技术,我一听这个专业挺好,就懵懵懂懂读了宁波卫校。”裘秀菊回忆,当时的宁波卫校在奉化设了分校,1977年3月报到,共24人,全部是女生。

    “到学校报到之后,我才知道自己读的是护理专业,以后到医院去当护士,跟医生还是有区别的。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护士’这个职业,原来医院里不仅有医生还有护士。那时护士并不多,县级以上大医院才有护士,乡下保健站是没有的。所以,知道有护士职业的人并不多。”裘秀菊说。

    从配合医生工作到开设专科护理门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护士属于紧缺人才,读了一年半的护理专业,裘秀菊于1978年12月毕业分配到余姚市人民医院,当了一名内科护士。

    “那时候整个医院只简单地分为4个科室,护士的主要工作就是量体温、打针、抽血、发药等,配合医生诊疗。”

    1981年裘秀菊到外科当护士,1984年担任内科病区护士长,1994年任大内科护士长,2009年任副院长级协理员,随着职位的变迁,工作年限的增长,她切身体会到了护理学科的变化。

    “过去护士主要是配合医生诊疗,现在也慢慢开始从事准医疗方面的工作。目前我们医院有12个专业的专科护士27名,其中5个专业开设了专科护理门诊,如伤口造口护理门诊、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门诊、母乳喂养咨询门诊、中医护理门诊、糖尿病专科门诊等,今年下半年还要开设康复护理门诊。护理专业越来越精细,水平越来越高。”

    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有20个专业的专科护士,包括急诊、母婴、重症监护病房、疼痛、康复、中医、儿科等。

    静脉输液从钢针到留置针

    静脉输液,俗称挂点滴,是每位护士的必备技能。就静脉输液这件事,在这三四十年内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裘秀菊回忆,刚开始做护士的时候,静脉输液穿刺用的是钢针。“住院病人一般都要输液,住院病人又以中老年人为多,皮肤弹性较差,连续一个星期针打下来,手背上全是针孔,有些人还会出现大片淤青。病人痛苦,我们看了也不忍心。”

    “大概到了1995年,我们医院静脉注射从钢针演变成了静脉留置针,也就是说打一针,针头可以保留三四天。这种方法大大减轻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特别是在儿科,给孩子打头皮针本身难度很高,有了静脉留置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有同样变化的还有体温计。“我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用的是水银体温计,放在口腔里测量人体体温。有几次,病人不小心把体温计咬破了,水银流了出来。水银有毒,我们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抢救,虽然病人最终无碍,但也够我们吓的。还有水银体温计重复使用,每个病人使用后护士都要对其进行消毒。大概在2000年前后,水银体温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耳温表,一人一套,卫生又安全。”

    已有临床护士攻读护理博士

    白色护理服曾是护士的标志。裘秀菊说,从2000年开始,护理服不再是统一的白色,变得色彩斑斓起来了。“比如,外科护士服装从白色变成了蓝色,因为外科平时节奏快,手术紧张,蓝色相对能带给人平静、安详的感觉;儿科需要营造温馨、温暖的氛围,所以儿科护士服装多选择粉色。”

    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以前护士跟着医生查房,会拿着一个病历夹在上面写护理资料。裘秀菊说,这种手工书写模式一直延续到2000年,之后护士记录护理资料开始用起了电脑。2015年开始用上了移动护理工作台,记录护理资料更加便捷。

    从事护理工作38年,裘秀菊经历了护理模式的四次转变:上世纪80年代的功能制到90年代的责任制,2000年左右是整体护理制,目前是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

    同时,护士的软实力也在迅速提升。“我们那时候的护士基本上是中专毕业,后来是大专,现在招的是本科毕业的护士。很多护士参加工作后还会选择继续教育,攻读硕士研究生。2010年,我们医院有了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护士,她是工作后自己考出来的。”

    其实,护士读硕士研究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据了解,目前仅宁波8家市级医院共有46名硕士研究生护士。今年4月17日,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主管护师徐倩成功考入同济大学,攻读护理学博士,成为宁波首位攻读护理博士的临床护士。

    与此同时,护士也不仅仅是承担打针、发药、量体温、抽血等基本护理工作,还承担起了教学、科研等任务。比如,徐倩在考博之前已主持省自然课题1项,参与省市科研课题3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

    记者 贺艳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