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70年甬医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2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显微镜下辨“真凶” 为患者书写疾病“生死状”

宁波病理学从艰难起步到开全国之先河

新老两代病理人金辅玲(右)和俞文英合影。

    在方寸大小的病理切片中,通过显微镜辨别疾病的“真凶”,读懂每一个细胞的含义。病理学是医学之本,病理科医生也被称为“医生中的医生”。病理诊断结果是临床诊断中一锤定音的“金标准”,一座城市的病理诊断水平的高低,也是这座城市医学发展的“试金石”。

    从当初仅靠一台单目显微镜识别病变细胞的蛛丝马迹,到如今数字病理技术的应用;从各医院单打独斗的病理科,到成立开全国之先河的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宁波病理医生对疾病的识别能力越来越高,服务资源的集约,带来的是病理诊断水平质的飞跃。

    宁波病理界元老回忆

    尸体解剖病理让很多疑案一锤定音

    今年84岁的宁波市卫生学校原病理老师金辅玲,是我市病理界元老之一。1958年,金辅玲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内蒙古包头医学院。金辅玲回忆,他大学里学的虽然是医疗系,但当年学院缺少基础医学人才,他想着病理是和临床最近的科室,于是选择了病理,一干就是60多年。

    1976年,金辅玲回到家乡宁波工作,来到宁波市卫生学校从事病理教学。进行尸体解剖、通过病理诊断找到真正的死因,是病理医生的职责。来宁波的第一年,金辅玲就接到一个棘手的任务。

    “是公安部门来求助,有一对姐弟,在家里发生口角。弟弟推了姐姐一把,姐姐的腰部撞到了桌子上,当时人还没什么事,但姐姐走了几步后,突然倒地死亡。”金辅玲说,姐姐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弟弟有没有责任?这些答案只有通过尸体解剖才能找到。

    当年学校条件简陋,尸体解剖连夜在学校操场上进行。架起灯,围起大白布,金辅玲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工作。

    2小时后,金辅玲在死者腹膜后找到一个巨大的血肿。为了找到出血口,他不敢随意破坏血肿的位置关系,而是把美蓝注入血管,发现在肾动脉进入肾门地方有美蓝漏出,原来血肿处有个动脉瘤,已经破裂。

    姐姐的死因是碰撞后导致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死亡。正是病理医生的一锤定音,让这个疑案真相大白。

    从事病理工作以来,金辅玲做过500多具尸体解剖。有的在医院太平间,有的甚至就在案发现场进行。正值壮年的司机感冒3天后突然在医院去世,家属认为是医院救治不力,最终通过尸体解剖发现真正死因是病毒性心肌炎;2岁多小男孩午饭后在幼儿园里离奇死亡,家属认为园方失责导致孩子摔伤致死,最终发现孩子的死因是一种特殊的肺炎……

    条件简陋年代病理医生守在手术台边

    凭经验用肉眼为手术医生导航

    上世纪80年代,宁波的医院都已经有了病理科,但诊断水平并不高。

    “市妇儿医院成立之后,急需一个病理科,是我帮着筹建的。”金辅玲说,那个年代,快速冷冻制片技术还没有广泛应用,有些手术需要在手术中判断病变的性质,以决定下一步手术的方案和范围。外科医生常常请他到现场,根据经验凭肉眼来判断切除下来的肿瘤的性质。

    “到上世纪90年代,各大医院病理科的条件还很简陋,我记得当时宁波有家市级医院的病理科取材室就是厕所改建的。”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组织病理科主任医师俞文英说,她1996年成为病理科医生,当时技术员制作病理切片的条件也很简陋,都是手工操作。当时组织切片不像现在有各种自动化设备,标本取材仅靠普通的切菜刀,切片刀要用手工磨刀操作,因此病理技术员上岗前的第一课就是练磨刀,只有把刀磨快了,医生才能取材,技术员才能切组织蜡块。

    金辅玲至今还保存着一台报废了的老式显微镜,这台单目显微镜用了几十年,靠自然光源采光,视野也小。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病理医生看片就靠它。如今,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有了20人共览显微镜,一台显微镜可供20名病理医生同时看片,还能光纤传送图像大屏幕显示,对疑难病例片的观察讨论更高效。

    金辅玲说,直到本世纪初,宁波各医院的病理科实力都还不强,遇到有疑难的病理片,大家就聚到一起讨论。每周固定一天的上午,大家把疑难片子拿到一起看,共同提高。

    全国首创的临床病理诊断中心

    资源整合带来诊断水平质的飞跃

    进入21世纪,虽然医学实验室、内窥镜、影像学等诊断技术突飞猛进,但宁波的病理学科发展却遇到了瓶颈。

    “检测资源投入重复低效,业务范围局限,大部分医院诊断模式主要以形态学为主,分子病理技术当时基本是空白。”俞文英回忆,为了实现区域内病理资源共享,提升宁波病理整体诊断水平,2011年8月,整合了全市6家市属三甲医院病理资源的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正式运营,依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向全市医疗机构提供病理业务服务。

    “中心刚成立的时候,每天都有复旦肿瘤医院病理科专家在宁波上班。遇到疑难病理片,专家可以现场把关,还每天给我们上课。”俞文英回忆,上海来的专家都是各病理亚专科的学科带头人,病理中心成立的头两年,大家早上班、晚下班,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学习。

    “这样跟着上海专家学了几年,我们每个病理医生都很快有了提升,眼界也更加开阔。”俞文英说,此后,全国病理学术会议上,多了宁波医生的身影,通过学习和交流,宁波整体病理水平也有了提升。

    “现在我们在市级医院都设立了病理分中心,病理医生会守在手术室旁,对手术中送检的组织进行冰冻快速切片诊断,一般半小时内完成报告。”俞文英说,如果遇到疑难病例,还可以进行病理切片数字化扫描,传输到病理中心进行远程会诊。

    从成立之初的全年总标本数24万例,到如今的43万例,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的发展日新月异。

    退休20多年了,金辅玲还是没有离开自己深爱的病理学。他经常到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整理自己60多年来的病例资料,回忆60多年来显微镜下的光阴故事。

    首席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黄英杰 陈琼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