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3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劳动课

    最近,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不少于1小时。我蓦然想起在我的学生时代,劳动是一门课,每周至少一节。期末评选两个奖项,一项是三好生,另一项就是劳动积极分子。

    大扫除是我们劳动课的常规项目,同学们从家里拿来抹布、拖把、脸盆等,把教室的玻璃窗、桌椅、地板擦洗干净。记得有个同学的爸爸在汽车站工作,汽车站里有一种很大的棕毛刷子,估计是擦汽车用的,每次大扫除,他就背着大刷子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学校,那把刷子擦地板很快很干净,因此他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让我们好生羡慕。有几次劳动课,老师还要求我们把桌椅搬到村口的樟溪河里去清洗,同学们两人一组抬着桌子出校门,说说笑笑玩玩乐乐,俨然一场嘉年华。

    割兔草也是主要劳动项目之一,安排在放学后。学校里养了一大批兔子,草料由各班学生轮流提供,平均每星期会轮到一次。轮到的那天放学后,三五好友相约着到田间地头割草,所以我能叫出很多草的名字,哪种草兔子最喜欢吃,哪种草有毒,我非常清楚。立夏前后去割兔草,还可以顺带着摘桑葚和野草莓,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我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一幢四层的教学楼里度过的,记得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小学部要分离出去,也就是说要新建一所小学。那一年,我们的劳动课常常是两人一组,用一只土箕给建筑工地运送沙子、砖头等,一节劳动课来来回回运很多趟,同学们一边劳动一边感叹“等小学造好了,我们已经毕业了”。

    印象深刻的劳动内容还有积肥和摘橡子。当时有一句很流行的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积肥对我来说实在是高难度的劳动,基本上是由父母帮忙完成的。每到深秋时节,学校还会安排一两天时间叫大家上山摘橡子,橡子估计是去卖钱的吧,我至今搞不明白当年摘来的橡子是派什么用的,有人说酿酒,也有人说是做饲料。

    农历四月是樟村的农忙季节,两项重要的农事都集中在这个时节——养蚕和掏贝母,因此,学校还会开设加长版的劳动课——放农忙假。桑叶不是从树上一片一片摘下来的,那样太慢了,而是农人用一种特制的大桑剪将整根枝条剪来,挑到各家各户门口,让老人小孩摘叶子。桑叶摘下后送到蚕室去,称分量记账,等蚕茧卖掉后算钱,留下的光枝条也能得到充分利用,桑皮剥下来晒干,卖给造纸厂,枝干当柴烧。贝母从地里掏来后,要进行初加工,先将其对半掰开,挖出里面的芯子,这道工序叫挖贝母。女人们都在蚕室里养蚕,挖贝母这活儿基本上由小孩子承包了。挖贝母也是有钱的,也按分量计算,所以大家都抢大贝母来挖,抢到一筐大贝母总是很开心,像是捡到了外快。

    上中学的时候,有一项劳动内容是砍柴,时间是一天。柴山位于皎口水库边上的茅洋山,从学校出发走到山脚下大概三公里,爬上山去,砍柴、捆扎,再自己挑回来,这对我来说是一大挑战。出发前,老师交代注意事项时,特别强调说,男生要尽力帮助女生。那时候我比较害羞,也好强,没有请男生或高年级同学帮忙。柴担挑回学校食堂一过秤,16斤,负责称分量的厨工转身像说笑话似的跟边上的人说:“这个学生是哪个班的?只挑来16斤!”我当时已经筋疲力尽了,没有得到鼓励反而被人笑话,很是伤心。此刻,我在电脑前敲打这篇文章时,当年的那份伤感还会淡淡地涌上心头。  □崔海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