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本市作家邹元辉的长篇小说《历程》在北京成功召开了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和文艺报社主办。 作为2017年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的扶持项目,小说《历程》是邹元辉历时两年多时间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完成的。小说以国有企业江南炼油化工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为主线,在40年跨度中围绕两个家庭、两代人的炼油梦、科技梦、强国梦,全景式展现了不同时代的产业工人在坚守中突围、在突围中奋进的故事,表现了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产业工人的工作、生活、理想、情操,表现了他们在实现梦想过程中的坚韧与执着、豪迈与深情,颂扬了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的高尚情怀,同时也刻画出人物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该作品现正在参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邱华栋(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是中国作协引导组织作家积极投身“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一个具体体现,而小说《历程》则是作家长期践行“深扎”,用创作回报人民的一个突出成果。正因为邹元辉能够走出书斋,充分调动脑力、眼力、笔力、脚力“四力”,才能够把宁波这个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各种生活经验,提炼、呈现为如今我们看到的新鲜独特的审美形式。 彭学明(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 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是中国作协的一个工作品牌,邹元辉创作《历程》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作协持续开展“深扎”活动的一个缩影。 李建军(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场即兴朗读了小说第33页和第60页的内容,这是两段景物描写。)现在很多小说读来无趣,缺乏美感,这可能因为作家在创作中忽略了两方面感知能力。一方面是孩子般的对生活的惊喜感,另一方面是浪漫和诗意的情调。元辉的这两处文字表明,被一般人忽略的东西,他会定睛观察,甚至去欣赏它,在写作中赞美它。这样充满诗情的笔触,让人感觉温暖,是一个诗性气质的作家应该具备的眼光和表现力。 贺绍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对这部小说的第一以及突出印象是“清纯”——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另一副面孔。虽然是“70后”作家,但邹元辉在创作中继承、传承着前辈传统的精神姿态,作品中具有强烈的国企情结。作者把他的情感化到整个小说中间,也构成了小说的一个基本主体,更试图把国企的发展放在一个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思想观念上与新中国以来的工业题材创作一脉相承。 李浩(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作品选取的是一个大背景,但进入的是一个小切口。《历程》有着话题上的广大和宽阔:中国工业尤其炼油厂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前工业的艰难上马和建设者的艰难转型,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环境制约和思想发展的矛盾等,40年中几乎所有境遇均有反映,具有很强的“史的价值”。同时,对有历史感、重量感的事件的变迁,作者用一种具有贴近感的方式赋予个体身上,使之成为他们的经历,进而成为他们的个人历史。 徐可(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小说从1975年一直写到当下,时间跨度长达40多年,囊括了整个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是新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其写作难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对所写题材熟悉、专业,不说外行话,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读《历程》,明显感觉到作者对炼油企业的熟悉。作者从18岁进厂一直工作到现在,不但身在其中,而且是悉心地去了解自己所在的环境,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大量深入的采访。 陈涛(文学博士): 邹元辉创作这部作品非常艰辛,在他身上看到了信仰对一个写作者的重要支撑。元辉是一个有信仰的人,这个信仰首先是对文学的信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热忱非常打动我。其次还有对正气的信仰,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能呈现充满正能量的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