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艺术品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6月0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羽人竞渡纹铜钺”与端午龙舟文化

郑重《龙舟竞渡图》

在宁波博物馆展示的云龙镇甲村石秃山出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

    公元前8到公元前5世纪。一个“风”字形边框,上方刻了两条龙,昂首相对,前肢弯曲,尾向内卷;下方以弧形边框线为舟,舟上四人成一排,每个人都戴着高高的羽毛头冠,双手持桨奋力划船,动作整齐划一,头冠上的羽毛迎风飘扬。这就是“羽人竞渡纹铜钺”上的生动图案。

    1976年12月,鄞县云龙甲村郏家埭第三生产队的社员在开挖河道时,于石秃山旁边的农田中,距地表2.5-3米深处,发现了春秋时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

    1991年10月,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该器物为一级文物。

    2009年,云龙镇“龙舟竞渡”被列入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云龙镇荣膺 “中国龙舟文化之乡”称号。

    2017年,“羽人竞渡纹铜钺”造型入选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节徽。

    “羽人竞渡纹铜钺”,这个刻有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图案的器物,是否承载着端午文化的起源?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龙舟竞渡始于吴越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在民间传说中,龙舟竞渡与屈原、伍子胥、勾践等历史人物有关。

    有一种说法,龙舟竞渡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百姓因舍不得屈原投汩罗江死去,纷纷划船追逐拯救。众人争先恐后,一直追至洞庭湖仍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闻一多《端午考》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风调雨顺,避免旱涝之灾。

    宁波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周静书告诉记者,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就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和交通工具。人们在劳作的同时,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期竞渡的雏形。

    《事物原始》中记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竞渡“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西周时期,“舟”已成为于越人的文化标识物,《艺文类聚》卷七十一引《周书》云:“周成王时,於(通‘于’)越献舟。”《越绝书》也说,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勾践灭吴后,曾打算将吴王夫差囚禁于甬句东即今舟山,可见当时宁波浮海至舟山的航路已经通达。云龙出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无疑是青铜时代宁波水上交通活跃的一个鲜明标记。

    “羽人”源自鸟崇拜

    “羽人竞渡纹铜钺”上刻的图案中,其中划船的人头冠上的羽毛特别醒目,这是不是一种信仰呢?

    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羽人及羽人国的记载。《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提到,羽民国在南山的东南方,那里的人长着像鸟一样长长的头,身上长满了羽毛。

    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求人篇》中也有关于羽人的记载:“(大禹)南至交阯、孙朴、续樠之国,丹粟、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无独有偶,鄞州云龙镇也有关于大禹曾路过的传说。在云龙镇前后陈村的水家祠堂中塑有大禹像,两侧写着“夏禹王治水有功赐水姓,兴水利三过家门而不入”。将古籍记载与当地传说相结合,大禹有可能路过云龙,见过“羽人”。

    据《越绝书》《吴越春秋》《水经注》等记载,云龙镇所在的于越地区属于百越的一部分。战国时期,这里就存有较为普遍的鸟崇拜现象。在先民眼中,鸟是志存高远和自由浪漫的象征,因而崇鸟、尊鸟甚至仿鸟。

    专家们认为,河姆渡遗址出土过大量带有鸟纹饰的物件,如雕有“双鸟朝阳”图案的象牙蝶形器、有“双鸟护禾纹”的陶盆等。据此可以推断,古籍中提到的“羽人”,并不是真的由鸟化身成人形的神话人物再现,而是指那些在某种特殊场合用羽毛作为人体装饰,以示对“鸟”崇拜的土著先民。

    文史专家戴松岳认为,“羽人竞渡纹铜钺”还具有民俗文化的意义。“它首先是一件祭祀用的礼器,上面的图案就是当地图腾的象征。在古代中国,北方部族的图腾为龙,东方部族的图腾为鸟。当时的于越先民,用羽毛装饰人体,戴上高高的羽冠,来象征其崇拜物‘鸟’,并以龙舟为载体,以最快的速度来追逐他们的图腾崇拜物。”戴松岳说。

    古画中的龙舟竞渡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典籍《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充分印证了这是一种带有图腾意味的船。而古代真实的龙舟是怎样的呢?古画便是最好的实证,从中你会发现古人的龙舟美观而讲究。

    唐代画家李昭道在《龙舟竞渡图》中描绘了宫廷欢度端午的场面。李昭道为唐朝宗室,该图现藏故宫博物院。画中所绘龙舟生动可掬,灵动飘逸。华丽的宫廷楼阁位于画面的右下角,湖水以留白的方式体现出来,远景为青绿的山峦。画面中,人小如豆却清晰可辨,生动有趣。

    北宋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金明池水戏争标的场面。画面上,池岸四周桃红柳绿,间有凉亭、船坞、殿阁。水中龙船有楼宇高阁,人物活动于楼内外;龙船两侧各有小龙舟五艘,每艘约有十人并排划桨,船头一人持旗;另有数只船维游其间。苑墙内外,人群熙来攘往。全图约有千余人,虽然人物微小如蚁,但仔细观察,比例恰当,姿态各异,神情生动,颇具艺术魅力。

    元代郑重的《龙舟竞渡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描绘的正是端午时节中国南方地区的湖区景象。画面采用马远“一角式”构图,观看赛龙舟的老少人等集中在画面右下角的岸边,掩映于湖光树石之间,亦有人骑于树干枝头,以便获取更好的观赛角度。画面大量的留白则形成了烟波浩渺的湖面,湖上四只龙舟、一只凤舟正在挥桨竞渡。远山若隐若现。整幅画精致工丽而不失活泼,为风俗画之佳作。

    “元代界画第一人”王振鹏的《龙舟竞渡图》中,有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中间的龙船装饰华丽,舟中设有一亭,亭内有多人在观看比赛;前后两舟彩旗飘飘,锣鼓喧天,舟上的参赛选手跟随鼓声的节奏指引,正奋力划桨。溪流两旁,林霏朦胧,侍卫仪仗游行其间;观赛的百姓,或立或坐,欢呼雀跃,场面十分热闹。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中的“五月”一幅,描绘的是皇家欢度端午节的情景。图中雍正帝身着汉装,与众皇妃、皇子坐于码头楼阁之上,数艘华丽的宫廷龙舟驰骋于水面之上。整幅画面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记者 陈晓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