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档案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6月1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代西方医学初传宁波

——《中国丛报》中的宁波(一)

田力

【简介】佑圣观,华生少校(Major J.C.Watson)于1870年左右所摄。照片出自原英籍署理浙海关税务司包腊(Edward Bowra)的相册。

    《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 又译作《中国文库》,曾译作《澳门月报》)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期刊。1832年5月,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 Bridgman)在广州创刊并担任主编,广州美商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D.W.C. Olyphant)提供经费和印刷场所。继裨治文之后担任主编的还有裨雅各(J.G. Bridgman)和卫三畏(S.W. Williams)。从创刊直到1851年停刊,《中国丛报》坚持发行20年,每月出一期,出至12期合订为一卷。开始时不是每年一卷,而是跨年度,1832年5月创刊为第一期,至1833年4月为第十二期,这12期合订为一卷;至1840年4月,共8卷。从1840年5月至12月,共8期,为第九卷。从1841年,即第十卷开始,每年一卷;出至第二十卷,该卷只有8期。因此,《中国丛报》共出20卷,232期。

    该报的文章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关于中国国情的介绍类文章,二是时事报道与评论性文章。内容涉及中国的地理区划、政治制度、政府机构、法律条例、语言文字、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工艺技术、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中外关系、物产矿藏、宗教道德等方面,同时也广泛报道西方传教士、商人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活动情况,共发表各类文章1378篇。刊物的主要撰稿人大多是当时西方在华的知名人士,发行对象主要是欧美各国政府、商业团体和旅华外侨,还有在南洋一带活动的传教士。《中国丛报》旨在搜集关于中国的各种情况,向西方人“提供有关中国及邻近地区最可靠、最具有价值的资料”,同时也对欧美各国政府制定对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它被誉为“有关中国的知识宝藏”,以极其丰富的史料被研究者所重视。

    《中国丛报》中关于宁波的资料也相当充裕,比如宁波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情况、西方差会与传教士的活动、西方医学的传播、对外贸易、地理物产、地方时事,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对于近代西医传入宁波的情况有着极为详细的报道,相关文章的撰写者就是宁波近代第一家西医院的创办人——玛高温(Daniel J. Macgowan,1841-1893),可以说是“当事人”记“当时事”,这样的报道是后世研究西医在甬传播史的第一手材料,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本文拟根据《中国丛报》里的内容,还原西方医学初传宁波的场景。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就曾到过英军占领下的定海,于1840年9月13日,开办一所医院,这也是浙江省第一所近代西式医院。但到了1841年2月,雒魏林关闭医院,离开舟山。此后直到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他才于1843年6月回到定海,重开医院。同年7月,与美魏茶(William C. Milne)前往宁波访问,在短短的数天时间,就给大约200个病人看病,医治的病症包括皮肤病、胃病、间歇性发热、眼疾、狂躁症等,还为白内障患者成功进行了手术。1844年2月,雒魏林到上海设立一所医院,这就是现在上海仁济医院的前身。

    近代宁波西医行业的真正创立者是玛高温医生。玛高温是美北浸礼会来华传教士,肄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受美北浸礼会差遣来华从事医学传教工作。1843年2月,抵达香港,当年9月底来到宁波,此后长期在这里行医传教。玛高温擅长文字工作,于1854年5月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近代浙江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浙江近代新闻传播的开端;此外,他还在宁波出版了三本中文科普作品:《博物通书》、《日食图说》和《航海金针》。

    1843年11月初,玛高温得到一位宁波商人的帮助,在其免费提供的私宅里开设了一家医院,该院被认为是宁波最早的西式医院。关于这家医院的情况,玛高温在1844年的报告中作了详细介绍:

    “医院在开办后的三个月时间里,共有650名病人接受了手术治疗。医院所在的房子位于城内的商业街区,是由当地商人无偿提供。几个小小的手术很快就为医院博得当地人的好感与信任。最初只是最贫穷的居民来看病,但数周后,锦衣裘服者也纷纷乘轿而来。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故限制病人数量尤为必须,医院采取措施,只为眼疾患者治疗。为了让医院成为传播基督教真理的场所,每位就医者的挂号卡上都印着几句《圣经》经文,要求他们能够记住。凡是能读书识字的病人,都欣然遵照我们的要求去做。第一个背诵出经文的竟然是位佛教僧侣。我们还向病人发放宣扬基督教的小册子和传单,他们将传单张贴在住处、城里的街道,以及附近的乡村。这里的病人并不抗拒手术,但是在手术刀下,与他们的南方同胞相比,他们显得更加怕痛。

    在中国北方的城市,眼科疾病同广州一样普遍。看到街道上大批可怜的贫苦盲人摸索着前行,让人心中不忍。实际上,如果能够及时得到合理治疗,几乎所有的这些人都不会失明。宁波城内盲人众多,但只有少数几个是天生的;在这里,先天性失明的人数并不比其它国家多。

    最常见的眼科病症是眼内翻,即眼皮内翻,与眼角膜发生摩擦,导致眼角膜溃疡。人们对于眼内翻疾病为何在中国特别盛行的原因,给出了各种理由。有一种可能是,由于整个眼皮系统的松弛。眼角膜疾病通常是由于营养不良造成的。通常情况下,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他们的食物就是其捕获的东西,基本无力去购买大米、肉类和家禽,番薯几乎是他们唯一的蔬菜。有人认为,导致眼疾在中国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毫无节制地食用大米。但是宁波的情况刚好相反,眼疾的流行似乎是由于缺少摄入这种食物。对于那些有条件获取足够多动物性食品的中国人来说,一般不易患眼疾。

    黑蒙症存在于所有的阶层中,在僧侣阶层中尤甚。斜眼病,或者说是眼睛视线轻度歪斜,同样非常普遍,不过主要发生在儿童中间,当他们快成年时,病症会逐渐消失。

    仅次于眼科疾病的是皮肤病。对于富人来说,这种疾病是因为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而对于穷人来说,除了不良的生活习惯,还加上营养不良。在皮肤病中,最为常见的是皮肤瘙痒。在某些村庄,几乎人人都患有这种令人讨厌的疾病。对于寄生在皮肤上的这些小虫子,人们听之任之,而因为皮肤病导致的大面积溃疡,则会使手脚丧失功能。只要有一桶(确切地说,是一大桶)硫磺,一位医生就可以很快地让无数患者康复。

    宁波城里的肺病患者极少,城中无疑是有肺痨病患者,但是我还没有遇到过。这个地区的地形,似乎表明它有利于间歇性疾病的发展,但是,这样的环境也有益健康。宁波城里药店不多,人们的健康外表都可以证明我的观点。男子都较为健壮,女子则肤色白皙,身材苗条,一点儿也不让人讨厌——确实,真正漂亮的也不在少数……”

    玛高温的这份报告虽然字数不多,但却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记录了西医初入宁波时候的情况,更是有关宁波的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医学调查,为后世研究当时的医疗卫生状况保存了珍稀史料。

    玛高温在宁波的医院开办了3个月之后,于1844年初离开宁波前往孟加拉、香港等地,在这一时期,他正式成为“在华医学传教士协会”(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in China,下文简称“协会”)成员。1844年6月,美国长老会传教医生麦嘉缔抵达宁波,他同样受到“协会”的资助,并于当年12月在宁波北门的佑圣观开设诊所。1845年4月,玛高温携新婚妻子回到宁波,重开医院,但由于需要学习语言,时间有限,“收治病人的数量相对较少”。后来到佑圣观内的诊所与麦嘉缔合作,他坐诊而麦氏巡诊。1846年,麦嘉缔与“协会”解除关系,将诊所移交给玛高温。中国科学院大学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的院史上宣称,1846年,玛高温医生在佑圣观的一栋普通房屋内,开张了名曰浸礼医局的西医诊所。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佑圣观内的诊所是由麦嘉缔于1844年12月开办,玛高温于1846年接管了该诊所,又在佑圣观附近租用了其它房屋,扩大其规模。(未完待续)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