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 又译作《中国文库》,曾译作《澳门月报》)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期刊。1832年5月,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 Bridgman)在广州创刊并担任主编,广州美商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D.W.C. Olyphant)提供经费和印刷场所。继裨治文之后担任主编的还有裨雅各(J.G. Bridgman)和卫三畏(S.W. Williams)。从创刊直到1851年停刊,《中国丛报》坚持发行20年,每月出一期,出至12期合订为一卷。开始时不是每年一卷,而是跨年度,1832年5月创刊为第一期,至1833年4月为第十二期,这12期合订为一卷;至1840年4月,共8卷。从1840年5月至12月,共8期,为第九卷。从1841年,即第十卷开始,每年一卷;出至第二十卷,该卷只有8期。因此,《中国丛报》共出20卷,232期。
《中国丛报》中关于宁波的资料也相当充裕,比如宁波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情况、西方差会与传教士的活动、西方医学的传播、对外贸易、地理物产、地方时事,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对于近代西医传入宁波的情况有着极为详细的报道,相关文章的撰写者就是宁波近代第一家西医院的创办人——玛高温(Daniel J. Macgowan,1841-1893),可以说是“当事人”记“当时事”,这样的报道是后世研究西医在甬传播史的第一手材料,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本文拟根据《中国丛报》里的内容,还原西方医学初传宁波的场景。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就曾到过英军占领下的定海,于1840年9月13日,开办一所医院,这也是浙江省第一所近代西式医院。但到了1841年2月,雒魏林关闭医院,离开舟山。此后直到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他才于1843年6月回到定海,重开医院。同年7月,与美魏茶(William C. Milne)前往宁波访问,在短短的数天时间,就给大约200个病人看病,医治的病症包括皮肤病、胃病、间歇性发热、眼疾、狂躁症等,还为白内障患者成功进行了手术。1844年2月,雒魏林到上海设立一所医院,这就是现在上海仁济医院的前身。
玛高温在宁波的医院开办了3个月之后,于1844年初离开宁波前往孟加拉、香港等地,在这一时期,他正式成为“在华医学传教士协会”(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in China,下文简称“协会”)成员。1844年6月,美国长老会传教医生麦嘉缔抵达宁波,他同样受到“协会”的资助,并于当年12月在宁波北门的佑圣观开设诊所。1845年4月,玛高温携新婚妻子回到宁波,重开医院,但由于需要学习语言,时间有限,“收治病人的数量相对较少”。后来到佑圣观内的诊所与麦嘉缔合作,他坐诊而麦氏巡诊。1846年,麦嘉缔与“协会”解除关系,将诊所移交给玛高温。中国科学院大学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的院史上宣称,1846年,玛高温医生在佑圣观的一栋普通房屋内,开张了名曰浸礼医局的西医诊所。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佑圣观内的诊所是由麦嘉缔于1844年12月开办,玛高温于1846年接管了该诊所,又在佑圣观附近租用了其它房屋,扩大其规模。(未完待续)